全國政協委員、臺灣同學會會長林盛中:
臺生在大陸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我們臺灣同學會最初成立時的成員大多是早年到國外留學又回到國內的臺灣人,相同的背景讓我們一直非常關注臺生就業問題。我們有好多活動,也都請一些臺灣學生來參加,和他們深入交換意見、了解他們就業的實際情況,然後向有關部門反映。
臺生就業是存在一些困難的,比如因為臺生可以來去自由,隨時可能回臺灣,工作起來會缺乏穩定性,自然很多大陸的單位會考慮這個問題而儘量不接納臺生就業。
現在越來越多的臺生來大陸求學,集中在以下一些專業。比如中醫,因為大陸中醫學比較發達,而臺灣的醫生又屬於高收入人群,所以很多學生選擇來大陸學習中醫。另外就是法律、經貿等專業。現在,隨著臺灣影視業的萎縮、大陸影視業的快速發展,來大陸學影視的臺生也較多。還有音樂方面,據我了解,一些對音樂感興趣的臺灣孩子沒有機會到義大利去學習就來大陸了。
但是這些專業就業的難度都有,也有個別學醫的臺生拿到執照自己開業,但是是少數。一般來講,臺生進好一點的公立醫院是很難的。
所以,我建議他們,來大陸求學選擇專業時要考慮這個專業就業的趨勢,要從未來形勢的發展對他們個人發展是否有利等方面來考慮。比如像地質、考古一些專業,大陸地質環境大、臺灣古人的遺跡比較少,這樣對比,在大陸發展就比較好一些。如果自己有志向、眼光向這些專業發展,學好了,就可以在這裡直接找工作。或者一些就業壓力較大的專業,如果面臨就業難題,不妨出國再念一個兩岸都承認的學位,這樣才能更好立足。
同時,我想對廣大臺生說,雖然現在祖國大陸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是也還不是盡善盡美。不管幹什麼工作還要有一點耐心,要適應這裡,增強和大陸同事的交流,大陸還是有很好的發展空間的。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臺聯會副會長葉亮:
希望各級單位很好地貫徹中央對臺政策
天津目前有臺生80名左右,其中醫科生佔了大約五六十名,另外財經大學有6名,師範大學有3名,商業大學有2名,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各有4至5名。我曾經對在大陸尤其是天津學習的臺生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在反映的意見中,就業是臺生最為關注的問題。
由於臺灣當局不承認他們在大陸的學歷,他們回臺灣後很難找到工作。大部分臺生在大陸就學5年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0年,他們愛大陸美麗的土地,也為中國的進步和繁榮驕傲,畢業後留在大陸工作、生活並成家立業是很多臺生的真實想法。
但是他們普遍就業狀況不是很好,特別是學習醫學專業的臺生,他們在大陸讀完本科、碩士、博士,取得醫學專業學歷,考取了醫師資格,但是到衛生部門辦理職業註冊手續就碰壁,因為接收單位不是“三甲醫院”。
調查中發現,一些“三甲醫院”往往怕聘用臺生出“麻煩”,採取“關門主義”,而同意接收臺生就業的醫療機構可能又不符合現行規定,很多臺生處在兩難境地。
我認識的很多臺生,要麼通過出國深造謀求好的發展,要麼放棄專業去做一些小生意,要麼不停地讀書,在讀書過程中期待好的就業機會。對他們來說這樣做有一些無奈。
中央制定的對臺政策是越來越好,臺生就業理應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政策落實到地方,因為一些部門、單位對政策了解不夠,沒有深入領會中央對臺政策,對接收臺生就業自然會嫌麻煩。
希望這些單位能夠從大局出發,認真學習對臺政策,給這些臺灣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就業環境。臺灣的孩子和大陸的孩子們一樣,他們十年苦讀都是父母供出來的,他們的就業不僅關係他們的人生,也關係到他們整個家族的幸福指數。
我真心希望他們的就業問題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臺聯會副會長葉芳:
相信以後會更好
在北京,我總是聽說很多臺灣大學生在奔波著做什麼事、找什麼工作,但是比較大規模組織起來、有個正規的渠道去就業,目前我還沒有聽到這方面消息。臺辦、臺聯,包括臺盟都在想辦法幫助臺生就業,但因為他們每個人學的專業不一樣,幫起來也會有些力不從心。
我所了解的臺生中,絕大部分想在北京就業,但是往往很難,所以雖然臺灣不承認他們的學歷,他們也要回去試試,很多人處於“兩頭跑”的現狀,在臺灣能找到工作就在臺灣做,大陸能找到就在大陸做。
但是前幾天,有位北京畢業的同學從天津打來電話,他在北京找不到工作後將眼光放到天津,在天津開辦了一個診所。所以,我也建議北京的臺生就業方面不妨走出京城,多在外地尋找一些廣闊的天地。
作為臺聯的工作人員,我們希望政府和各個單位對接納臺生就業更開放一些,包括在他們考一些執照、證書等方面再放開一點。
這麼多年過來了,來得早的臺灣學生,在大陸生活了已經20年了,比起當初,好多困難都已經迎刃而解,他們在祖國大陸的生活、學習已經比較順利,學費也和大陸學生一樣了,現在就是面臨一個就業的問題。我相信等全國就業形勢好起來,臺灣學生對北京的規章制度、人脈關係更加熟悉,那麼就業問題也會好起來的,這是肯定的。
[ 責任編輯:董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