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11月6日電(記者 張樂)進行非親緣骨髓移植將近9年,如今的范和志飲食起居正常,身體健康,誰也看不出他曾經是一位慢性白血病患者。
范和志是浙江省首例接受非親緣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由於大陸的骨髓庫建設起步較晚,多年以來,大陸白血病患者需要到臺灣去尋找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范和志患慢性白血病後,世界最大的華人骨髓庫——臺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李政道博士幫他尋找到基因相同的骨髓。1998年11月,臺灣男青年無償捐贈的骨髓被成功移植到了這位來自浙江天臺縣的工人體內。
來自海峽彼岸的愛心和骨髓,點燃了諸多等待骨髓移植的患者生的希望。從此,兩岸開啟了愛心接力和傳遞,並漸成常態。
為挽救浙江省樂清市虹橋鎮上滕村青年林錦均的生命,臺灣同胞三次捐髓相救,在浙江大地上被傳為美談。去年,林錦均復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被緊急送進醫院治療。在親屬間配型失敗、中華骨髓庫沒有相匹配的骨髓後,院方向臺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求助。
不久,和林錦均配型的骨髓在臺灣找到,臺灣一青年很快為林錦均無償捐獻了骨髓並由專人護送飛到杭州。但由於林錦均突發感冒,當天不能做手術。去年年底,當第二份相同配型的骨髓再次從臺灣空運到杭州時,林錦均又出現了意外,手術又推遲。今年3月,臺灣慈濟骨髓庫再次從數十萬份骨髓資料中找到了配型吻合的捐獻者。這一次的捐髓者,是臺灣一位18歲的女大學生。
3月29日,該女大學生捐獻的骨髓由專人護送到杭州,一起空運來的還有一套價值近4萬元人民幣的首飾。這位女生擔心林錦均家屬湊不齊手術費,將她個人擁有的值錢的首飾全都捐獻出來,並留言囑咐林的家人:手術費用不夠時,將它們變賣了湊錢救人。
面對一天天康復的兒子,父親林岩奶感慨萬千:“我兒子這條命,是大家救回來的,特別是臺灣同胞。沒有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幫助,我就沒有兒子了。”
這樣讓人感動的事例不一而足。骨髓的抽取、運輸和使用,有嚴格的時間限制。為了確保捐贈的骨髓能夠及時運抵大陸,兩岸的醫護人員常常上演“生死時速”:在骨髓抽取後的第一時間由專人護送登機,並輾轉第三地再飛抵患者所在地,飛機降落後,骨髓被立刻送往醫院,移植手術隨即開始。
旅途輾轉,為的是點燃希望的明燈。臺灣同胞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大愛和真情。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大地震,可是9月22日是臺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事先就定好的為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送髓的日子。面對不斷的余震,捐獻骨髓的臺灣同胞與慈濟的醫護人員冒險完成骨髓的抽取。醫護人員幾經輾轉于當天深夜趕到杭州,將生命之髓送到醫院。
骨髓配型最基本的要素有兩個,一是從自己所屬的族群中尋找相同遺傳標誌的捐髓者成功幾率最高,再就是同一族群的人其抗原種類和頻率最相似。據統計,擁有30多萬名志願捐獻者的臺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至今已為大陸同胞提供了400多例造血幹細胞,是其在全球範圍內配對成功最多的地區。
成立於1993年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是全球唯一靠民間善款構建起來的骨髓庫,如今在這裡登記備案個人骨髓幹細胞資料的超過30萬人。中心已完成1000多筆捐贈骨髓配對,接受骨髓移植者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向大陸捐贈案例最多。慈濟醫護人員說:“從人類學、遺傳學的觀點來看,兩岸同胞毋庸置疑是同源、同種,所以,才能獲得如此高的配對幾率!”
阻隔不斷的親情在兩岸人民之間流淌。2001年12月,中國紅十字會成立“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又名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統一管理志願捐獻者的組織動員、為患者檢索配型等相關服務。伴隨著中華骨髓庫登記人數的不斷增多,如今,骨髓捐贈已由最初的單向變為雙向。去年,臺灣著名企業家、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的弟弟郭臺成查出患有白血病,哈爾濱市好又多商業廣場的一名普通電工閆善義的骨髓幹細胞能夠成功與之配型。閆善義隨後成為大陸第一位為臺灣同胞提供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
5月19日,郭臺銘以“富士康基金會”的名義向中華骨髓庫捐贈1.0385億元人民幣。他表示,海峽兩岸同胞同宗同源,這些年兩岸骨髓庫交流合作越來越多,共同為兩岸同胞服務,為華人患者服務。他說:“我知道有相當多的臺胞到中華骨髓庫求助,中華骨髓庫是他們最大的希望,捐款是希望中華骨髓庫在短時間內有一個較快的發展。”
中華骨髓庫主任洪俊嶺表示,5年來,中華骨髓庫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已入庫志願捐獻者HLA分型數據達40萬份,有430多人為患者捐獻了造血幹細胞,其中11人為美國、新加坡、臺灣及香港的患者捐獻了造血幹細胞。
[ 責任編輯:楊雲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