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學生記者眼中“挑戰杯”:看到很多新奇作品

2007年11月21日 11:2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屆“挑戰杯”競賽,臺灣逢甲大學是代表團成員最多的。其中有兩名比較特殊的成員——曾尼真和徐靖雅,她們除了是參賽選手,還是隨團記者。

  展廳內,曾尼真和徐靖雅除了幫助同伴展示推介作品,還利用空余時間,去拍攝記錄其他展臺的作品和學生們的展示過程。“我看到很多新奇的作品。”徐靖雅對南京航空航太大學作品“倣蜻蜓雙撲翼微型飛行器”印象很深,因為這個像蜻蜓一樣的小傢夥經常從場館上空飛過。

  曾尼真介紹說,在臺灣有一個類似的比賽叫做創業技能大賽,已辦了兩屆,她所在的學校兩次都贏得了冠軍,“不過‘挑戰杯’的規模比我們的要大得多。我們是學商的,以門外漢的眼光來看,臺灣的作品較為偏向生活層面,重視便利性;而大陸的作品,比較偏重學術類,以研究為主,涵蓋面較廣。”

  兩位學生記者對辦賽的一些細節提出了建議:臺灣舉辦類似比賽時,展臺外通常會提供發佈當天賽事資訊的液晶指示牌,當日的賽程安排和參賽作品的大致情況都能方便地進行查詢。而此次參賽,她們並沒有得到詳細的賽程安排資料和展區資訊,大部分情況都需要向志願者打聽才能了解,想知道當天展出了哪些作品,必須一個個展臺走過去,才能看到。“希望能在資訊化方面進行改進,這樣參賽選手會感到方便很多”。

  曾尼真說她常常到大陸選手的展臺前,問選手可以拿一張傳單嗎,對方回答說可以,交流便結束了。可是她們的展臺如果有人來參觀的話,她會主動地說,要傳單嗎?要不要給介紹一下?曾尼真認為這種差異也許是因為大家成長的環境不同造成的。

  16日,曾尼真來到內蒙古民族大學的展臺前進行拍攝,互換名片時,內蒙古選手因為沒有印製名片所以用蒙文給她留下了聯繫方式,“他們還教我閱讀蒙古文要從上往下,由左而右。你看他們寫給我的祝福:‘臺灣的朋友你們好嗎?祝你們成功!’”

  曾尼真和徐靖雅還跟南開大學的校園記者徐曉曦和杜璠結成了好朋友。14日下午,當徐曉曦和杜璠來到逢甲大學展臺前準備對他們進行採訪時,沒想到兩位臺灣學生記者反客為主,連連向她們拋出各種問題。幾天的活動中,4名學生記者經常在不同的場合碰面。19日晚,逢甲大學代表團就要返臺了,她們與徐曉曦和杜璠又在一輛大巴車上巧遇,想到馬上就要分離,她們緊緊相擁,流下了動情的淚水。

  “以前的印象中,大陸就是一個符號,現在真實地踏上這片土地,才切實感受到她的博大、豐富和熱情。”曾尼真說。(謝洋)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