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十二月十六日電 題:臺灣“神農”看上海 兩岸農業合作“錢景”佳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一顆小小的梅子,在臺灣能做出五花八門上百種加工產品,或許這對上海農民會有啟發”,“臺灣開辦休閒農莊經驗豐富,與大陸時興的‘農家樂’或有異曲同工之妙”……
兩岸農業合作“錢景”究竟如何?應臺盟上海市委之邀,自臺灣南部屏東、雲林等地專程前來上海考察的多位產銷班負責人、基層農業能手,今天在此間現身“說法”。他們中的一些人還是臺灣歷屆“神農獎”獲得者。
“滬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研討會”今天在已成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上海奉賢舉行。來自臺灣的“神農”代表向大陸同行推介產銷經驗。他們還表示,有興趣、且看好兩岸農業領域的實質性合作。
臺灣“神農獎”一九九八年獲得者、雲林縣西螺鎮蔬菜產銷班長程裕誠成為現場的“明星”。他用電腦演示圖,向兩岸農業界人士介紹了西螺產銷班讓“小農變大農,佃農變成‘電農’”的現代化農業管理模式,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年僅三十五歲的程裕誠在九年前獲得“神農獎”,是寶島首屈一指的農業青年才俊。初到上海的他對記者感慨,非常希望多走走、多看看,了解上海的農業發展現況,也嘗試挖掘未來雲林特色農產品“登陸”的各種可能性。
程裕誠設想,如能利用臺灣與大陸的氣候差異,在冬、夏兩季,分別在臺灣和上海種植時令蔬菜,進而同時避免了臺灣夏季過熱和大陸冬季過冷不適蔬菜生長的遺憾,可謂“揚長避短”、兩全其美。
二00五年臺灣“神農獎”傑出農民稱號獲得者陳文懃是屏東縣竹田鄉花卉產銷班班長。他對記者坦言,考察大陸數次,發現目前上海的花卉保鮮技術與臺灣仍有一定差距。
陳文懃希望,有朝一日蘊涵高新科技的臺灣花卉保鮮、包裝技術,能真正移植到大陸,到時上海不僅能成為臺灣特色花卉的消費大市場,而且可能成為行銷臺灣花卉的“轉机站”。
“如今上海培育的蝴蝶蘭,其園藝技術的淵源都來自臺灣”,研討會上,上海市農委副主任嚴勝雄證實,從上海的角度看,兩岸農業合作空間仍非常巨大。她認為,除傳統的稻米、果蔬、花卉種植外,臺灣農民未來不僅可以在上海的魚蝦蟹水產養殖業開拓新商機,在臺灣非常成功的休閒農莊還可與上海的“農家樂”正式對接,實現兩岸雙贏。
最新統計顯示,臺灣客商投資上海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項目已有一百六十七個,合同金額達三點零七億美元。
與會的多位臺灣農業專家及民間人士還表示,臺灣基層農民“登陸”謀求發展,還期待大陸提供相關的資金保障和政策扶持等。
“臺灣農民一直很努力,希望點‘食’成金”,“神農”程裕誠期待:貼有自己產銷班品牌“西螺美”的生菜、花菜,不久就能登上大陸食客的餐桌。完
[ 責任編輯:董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