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經貿新期許:靈活務實積極推動各种經貿合作

2008年03月31日 16:19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採取靈活、務實的做法,積極推動兩岸各種形式的經貿合作事宜

  “兩岸真的憋得太久了!”廣東東莞臺商協會會長葉春榮說,“對未來兩岸經貿交流的新態勢,我們在期待。”

  連日來,有關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話題日漸升溫。將於4月初舉行的廈門第十二屆“臺交會”上,“海峽兩岸經貿論壇”成為一個吸引兩岸眼球的亮點。接受本刊採訪的多位人士預測,將有不少演講者發出和葉春榮相同的聲音。

  實現兩岸“三通”直航、開放大陸游客赴臺觀光、放開臺商對大陸投資40%的投資上限、兩岸互設金融機構……雖然每個被採訪者關注的點都不一樣,但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同這樣的觀點:臺灣的政治格局發生改變後,兩岸關係有可能朝開放的方向發展。

  經貿合作前景見亮色

  “過去8年甚至12年未能實現的‘三通’直航、旅遊互訪、金融往來都會有可期待的結果。”福州市臺商協會會長莊福池談起兩岸經貿往來前景,顯出樂觀。

  依照已當選為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馬英九提出的規劃,除了現有桃園、臺中清泉崗和高雄小港機場之外,還將開放澎湖馬公、花蓮、臺東及臺北松山4機場。大陸去年也宣佈,除現有北京、上海、廈門、廣州之外,會增加南京、杭州、大連、桂林、成都、深圳6個航點,一旦兩岸完成協商,就會有17個機場多點對飛直航。

  這讓對福州情深的莊福池感到有話想說,他希望福州長樂機場也能夠儘快成為兩岸直航點。

  兩岸“三通”尚待正式激活,但已經帶來了相應的資訊:上海機場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吳念祖日前在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浦東機場擴建工程將可接納兩岸直航包機;珠海各旅行社已經著手籌劃臺灣遊線路,甚至已經擬定了具體價格;廈門港務、廈門空港等“三通概念股”受到投資者的密切關注;“三通”概念成為閩南樓市熱炒的話題……

  而在“中華兩岸文經觀光協會”常務理事曾俊雄看來,兩岸經貿發展,臺灣受益更多。“大家對兩岸經貿往來充滿期待,這對臺灣經濟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般認為,如果臺灣當局今後在兩岸“三大政策”上解禁,即實現兩岸“三通”直航、開放陸資入臺購買不動產及大陸游客赴臺觀光,對兩岸經貿發展是利好。

  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曾俊雄提到了一個小插曲。他說,“我住的地方是臺北市中山區,隔壁有家裝修不錯的餐廳,由於之前經濟不景氣,已經歇業半年。這幾天我看老闆又重新裝潢,他告訴我說,應該會很快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預計生意會好,趕緊動起來。”

  曾俊雄說,臺灣過去8年經濟低迷,很多商家都關門了,很多設備都閒置了。以臺灣航空業來說,很早就憧憬著大陸觀光客來臺,很早就在擴充設備,卻因為陳水扁當局的政治操弄無法如願,幾乎每個航空公司都因此虧損。現在,很多人都像他隔壁的餐廳老闆一樣,“期待著重新迎接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曾俊雄說,今後按照初期每天開放3000人來臺灣,第二年每天5000人,第三年每天7000人,第四年每天1萬人。這樣一步步循序漸進,越來越多的大陸游客來到臺灣,他們要吃住,要交通運輸,對臺灣來說是大好商機。

  “以香港和澳門為例,這幾年經濟成長這麼快,很大程度上靠大陸客人去消費。大陸游客的到來也將給臺灣的經濟帶來活力。”曾俊雄預計,這一商機將涵蓋臺灣80%的行業。

  似乎是曾俊雄話語的呼應,臺灣休閒農業協會會長段兆麟告訴記者,臺灣很多休閒農場已經做好了準備。面積在10公頃以上、打出品牌特色的臺灣休閒農場少說也有一二十個,以它們的吸引力和接待能力,很快可以迎接大陸觀光客的到來。

  民間層面往來有望上升

  作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先行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大陸臺商對臺灣政局變化後的兩岸經貿發展前景表示樂觀。在他們看來,隨著兩岸政黨層面的溝通渠道變得暢通,兩岸經貿交流重點將由民間層面上升為執政黨層面。

  全國臺灣同胞企業聯誼會常務副會長葉惠德表示,大陸臺商希望儘早促成兩岸平等協商,促進一些有利兩岸經貿合作的政策儘早推出。這些政策包括儘快促成兩岸全面直航“三通”,放寬直至取消臺商投資大陸的限制並對等開放大陸企業入臺,達成稅務互免協議並對兩岸資本互投給予更多保障,儘快開放大陸游客赴臺觀光,在關稅、健保給付等方面給予臺資企業更多支援等。

  “臺資企業在大陸的成長壯大,受惠于大陸廣闊的市場和有效的政策支援”,葉惠德說,希望未來它們能更好地擔當兩岸經濟合作“使者”的角色。

  葉春榮說,很多臺商迫切希望放開臺商對大陸投資40%的投資上限。“放開後,臺商擴大投資的問題就解決了,兩岸經濟會更加活絡”。

  上海遠東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耀昌希望,國共兩黨能儘快啟動“臺商回遊”計劃,通過一系列政策促使在大陸紮根壯大的臺資企業回臺投資,或在臺灣的交易所上市,從而利於振興臺灣經濟。

  “8年來臺灣經濟幾乎空轉,競爭力直往下掉。目前臺灣民心思變,最重要的就是馬英九先生上任之後要儘快讓臺灣經濟得到發展”。臺灣工商建設研究會理事長顏文熙告訴本刊記者,“現在全世界都在打經濟牌,臺灣要開放才有發展。如果投資鬆綁,整個臺灣的企業,尤其是比較大的企業,將有更多資金可以去大陸投資設廠。現在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已經成為全世界都不可小覷的製造中心和大市場,未來還要靠品牌來進軍世界,賺取更多利潤。這方面,兩岸聯手,互補互利,促進企業轉型,可以讓經濟得到全面提升。”

  顏文熙說,臺灣工商建設研究會成立至今剛好20年,1400多名會員中,一半以上都到大陸投資設廠。臺商在經歷了製造業轉移大陸的浪潮後,投資大陸服務業的比重漸增,佈局上也橫跨了上、中、下游產業。目前一些大企業已在大陸佈置好據點,中小型企業也積極向研發、科技、醫療等轉型。

  顏文熙舉例說,“去年11月我去山東參加有關論壇,山東提出要推動服務業發展,當時我就說,臺灣的服務業經過20年的發展,已有很好的水準,兩岸可以就此交流、合作。”

  此前,顏文熙已在深圳、北京等地設立了銀行辦事處,成立了人壽保險、租賃公司等。他認為,隨著臺商投資大陸上限的解禁,臺灣的金融業也應該能夠正式在大陸設立分行或者銀行,“臺商在大陸的投資,因為有資金的注入,能夠加速發展,擴充臺商在大陸的營業範圍,而且,我們也能給大陸的商人提供融資上的便利;大陸的金融業非常大,臺灣金融業的一些管理方式也有值得稱道之處,兩岸金融機構聯盟,是非常有正面性的。”

  顏文熙說,長久以來臺灣工商建設研究會都是中國國民黨倚重的工商團體,近年來又常常到大陸參加各種論壇,希望將來繼續扮演橋梁的角色,對兩岸發展起到正面的效應。

  而近年來頻頻應邀到大陸就臺灣農業發展狀況和兩岸農業合作等議題發表演講的段兆麟認為,“在WTO的架構下,兩岸貿易應該有來有去。以臺灣農產品到大陸來說,之前屬於個案出口,現在應該恢復成常規。這方面,兩岸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互補共贏局面。”

  段兆麟舉例說,“葡萄、李子等溫帶水果,臺灣產量比較少或者生產成本比較高,現在大多從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國家進口,實際上,我實地考察過,大陸新疆吐魯番、山東青島等地的葡萄都非常好,臺灣的品質比不上;華北的水蜜桃價廉物美,而臺灣的水蜜桃都在高山地區,像這類,從互補的角度考慮,都可以由大陸出口到臺灣;至於臺灣產的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可以繼續銷到大陸。將來管道正常化了,加上直航,不必經過第三地,可以大大減輕損耗率,對兩岸都有好處。”

  段兆麟透露,今年他已經接到了海南、貴州、上海、山東等地好幾個單位的演講邀請,他甚至希望在大陸院校授課,“可以預期,兩岸農業合作會更加緊密”。

  確實如此。以福建為例,這個批辦臺資農業項目在大陸各省區市中位居第一的省份正力爭實現質的突破。據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論生透露,今年將繼續推動閩臺農業產業對接,臺灣良種和技術引進,臺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在此基礎上,拓展到兩岸觀光休閒農業和第三產業合作,甚至是兩岸產銷制度的合作。

  段兆麟說,“在農業合作方面,兩岸可以形成策略聯盟,加入策略聯盟的會員,在臺灣得到什麼折扣,在福州、浙江等地也可以得到一樣的優惠,配合直航,不管是產品還是人員,都會密切起來。”

  經貿關係期待制度性安排

  大陸學者也對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的走勢給予高度關注。東亞研究所所長助理鐘焰認為,民進黨之所以在此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落敗,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視臺灣選民基本的經濟和民生要求。

  “實際上,隨著島內貧富分化的加劇和經濟發展的停滯,臺灣民眾迫切需要執政者從臺灣長遠的發展戰略出發,以開放的心態來尋找臺灣的未來”,鐘焰說,國民黨勝選後,兩岸關係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保持相對穩定,臺灣主流民意也可能轉向拼經濟求發展,這為加速兩岸經貿關係創造了機遇。

  在鐘焰看來,未來兩岸經貿關係有望取得突破,首先表現在兩岸經貿合作的機制化保障會得到加強。

  在過去的20年中,兩岸經貿合作呈現自發性、單向性的基本特徵。在臺灣當局對兩岸經貿採取限制性政策的背景下,臺商在市場和利益的引導下來大陸投資,而大陸則通過《臺商投資保護法》等一系列單方面制定的法規來引導保護臺商投資。兩岸官方一直無法通過直接接觸與協商建立起兩岸經濟合作機制。

  隨著兩岸經貿往來的日益密切,臺商投資大陸的模式正從早期的中小企業單獨投資為主,逐步轉向以一家或數家大企業投資帶動形成上下游集聚區的產業鏈模式,臺商投資的領域從傳統產業向高科技產業轉移,並從為跨國公司代工轉為代工與開拓大陸內銷市場並重。大企業出現的長期化、內向化的特點,使得建立兩岸經貿合作機製成為一種客觀要求。

  與此同時,兩岸經貿發展日益突出的不平衡性,要求臺灣當局進一步開放島內市場並允許大陸企業赴臺投資,使兩岸互利互補格局得以長久延續。而大陸臺商面臨的重塑競爭力的戰略性挑戰,也需要兩岸政府今後就雙方投資的保護和優惠作出鼓勵性的機制安排。

  “兩岸的有識之士紛紛提出了推動兩岸經貿合作機制的構想,但是無論何種機制構想,都需要兩岸政府進行協商,對兩岸經貿合作實行制度化安排”,鐘焰說。

  鐘焰認為,臺灣地區領導人更替後,如果兩岸經貿合作的持續性發展能力得以加強,就是來自於兩岸“三通”進程的加快、兩岸產業合作領域的進一步拓寬和兩岸經貿合作單向局面的改變。

  “實際上,開放‘三通’已經不再是促進兩岸經貿關係的問題,而是關係臺灣能否成為跨國公司亞太生產運營樞紐的重要戰略性問題”,鐘焰說,對於臺灣而言,“三通”構想的出發點不是簡單地促進兩岸往來和經貿合作,而是推動“雙黃金航圈”及“雙營運中心”計劃,“兩岸‘三通’將增強臺灣在亞太地區的產業中心地位”。

  “4年內,達成類似CEPA的兩岸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初步意向是可以預期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認為,兩岸的經貿往來在下半年後也許會一步步開放,他認為,“大方向是對的,至於實施的步伐,應該穩一點,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對於引起熱烈議論的“兩岸共同市場”構想,李非認為,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可適當採取“政經分離”、“經貿優先”等靈活、務實的做法,積極推動兩岸各種形式的經貿合作事宜。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從初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進程,其實施步驟應從低層次的“優惠貿易安排”開始。

  李非建議,近期在鞏固兩岸現有經濟合作成果的基礎上,應當進一步發揮原有民間形式的經濟交流機制,通過實現投資環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臺商到大陸投資和發展。在兩岸協商條件成熟時,可通過簽訂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臨時性協議,實現兩岸經濟交流正常化,為兩岸的商品、資金、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作出某種優惠和便利性安排,以擴大兩岸直接“三通”的規模。(許雪毅、潘清)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