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救撈系統交流合作:架起海上救生的“金橋”

2009年12月16日 08:04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架起兩岸海上救生的“金橋”——大陸救撈系統與臺灣中華搜救協會交流合作綜述

  新華社上海12月15日電(林紅梅 浦士達)12月15日,東海海域刮著8級大風,東海救助局的兩艘救助船舶“東海救199”輪和“東海救198”輪護航著臺新海運有限公司所屬的7萬噸貨輪“TAI PROFIT”輪,從福州前往上海的船廠修理,15日24時將到達目的地。

  “TAI PROFIT”輪船長225米,船寬32.26米,由韓國駛往福州松下港卸貨途中,在韓國水域擱淺,船體受損,向大陸東海救助局請求護航。東海救助局局長孫富民說,接獲險情後,東海救助局救助指揮值班室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指示在金塘待命的“東海救199”輪和在草嶼待命的“東海救198”輪趕往松下港。

  中國航海學會救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局長宋家慧表示,這只是兩岸海上救助打撈行業展開救生合作,維護海上通航安全的一個例子。近年來,大陸救撈系統與臺灣中華搜救協會的交流合作活動日益頻繁,為兩岸架起了海上救生的“金橋”,救助起240多名鮮活的生命。

  宋家慧說,大陸救撈系統與臺灣中華搜救協會之間的救助熱線始終保持暢通,及時溝通協調臺灣海峽海域水上遇險情況,為有效應急人命救助和搶險打撈奠定了良好基礎。通過臺灣中華搜救協會與中國航海學會救撈專業委員會、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之間搭建的合作平臺,兩岸攜手完成了對臺灣海峽遇險船舶、飛機和人員的百餘次搶險救助。

  資料顯示,近年來,雙方在臺灣海峽共組織救助活動86次,救助遇險人員240名,救助遇險船舶16艘。如2002年“5·25華航空難”的搜尋與救撈、2006年“DOLLART GAS”輪救助、2007年“TIAN JIN”輪救助,2008年的在金門的“同安”輪的救助,今年8月份臺中港外“YUAN ZI”輪救助等。

  宋家慧強調說,尤其是近年來臺灣同胞來大陸湄洲媽祖進香朝拜活動增多,東海救助局、東海第一、第二救助飛行隊派救助船和飛機在航道港口專門進行護航,確保了香客的安全,得到了海峽兩岸民眾的好評。

  業務交流廣泛是兩岸救助打撈合作的另一鮮明特點。宋家慧說,中國航海學會救撈專業委員會與中華搜救協會專門簽署了《海峽兩岸救助打撈合作意向書》。從2004年開始,中華搜救協會連續五年組織專家學者來大陸參加“中國救撈國際論壇”,大陸救撈系統先後兩次組團赴臺灣與中華搜救協會共同舉辦兩屆海上救助打撈技術研討會。2009年11月份,雙方就大陸救助船舶進入臺灣港口的程式達成了共識,在中華搜救協會的協調幫助下,華德海洋工程(香港)有限公司在臺北設立了辦事處。

  臺灣海峽的海上救撈保障能力加強是第三個顯著特點。宋家慧介紹,作為承擔海上人命救生和應急搶險打撈等職責的大陸救撈系統,為了保障臺灣海峽航運安全,重點調整部署了臺灣海峽的專業救助船舶、直升機。目前,救助船舶保持8艘,局部海域達到全天候運作、全方位覆蓋。從數量上、噸位上和抗風能力上均大大提升,按照動態待命原則,隨著季節、航運密度、海難發生規律進行海上動態值班待命,反應速度不斷加快。部署在廈門的東海第二救助飛行隊的建設也在加緊進行之中。

  宋家慧說,今後雙方要繼續發揮臺灣中華搜救協會和救撈系統之間便捷的溝通渠道優勢,力爭現場施救力量能夠直接建立聯繫,實時溝通,雙方合作模式應由較為單一的人命財產救助模式,逐步拓展為集人命救助、環境救助、財產救助,清障打撈、海洋工程和救撈技術交流等方面的海上綜合覆蓋型合作模式。

  宋家慧透露,在臺灣中華搜救協會的幫助協調下,東海救助局的“東海救113”輪明年將訪問臺灣基隆、臺中、高雄、花蓮港口。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