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協議解讀:破解經貿合作標準認證不一致難題

2009年12月22日 16:4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 題:破解兩岸經貿合作中標準認證不一致難題

  新華社記者 吳濟海

  海協會與海基會22日在臺中簽署《海峽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協議》。兩岸相關專家和業界人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這項《協議》有利於逐步消除兩岸經貿中標準認證不一致等技術性障礙,使兩岸經貿關係更為密切和便捷化,也有利於提升兩岸產業競爭力,確保兩岸消費者的權益。

  根據這項《協議》,兩岸將在標準、計量、檢驗、認證認可及消費品安全等方面進行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認為,這項《協議》為兩岸相關行業和主管部門提供了一個合作、協商和資訊交換的平臺,是兩岸進一步加強經貿往來和深化合作的重要基礎性機制。

  近年來兩岸經貿發展日益密切,大陸現在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去年兩岸貿易總額超過1300億美元,其中臺灣對大陸出口近1000億美元。但在貿易往來中,兩岸產業界常常面臨標準規格及檢驗認證程式等方面的技術性貿易障礙,這給兩岸業界尤其是臺灣產業界造成很大影響。

  新的《協議》為兩岸產業界解決上述貿易障礙帶來了“曙光”。《協議》指出,兩岸將開展標準資訊交換,並推動兩岸標準資訊平臺建設;建立兩岸貿易中商品檢驗合作與磋商機制,開展商品安全檢驗檢測技術合作;溝通兩岸認證認可標準和程式,共同推動兩岸新領域認證認可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推動兩岸認證認可結果的互信等。

  “《協議》順應了兩岸產業界的需求。”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合作部主任薄昱民說,減少因標準差異所帶來的影響,簡化兩岸貿易中的認證檢測程式,逐步消除兩岸的技術性貿易影響,實現合格評定結果的互信,將有利於兩岸的產品互通。

  臺灣華聚產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董事長陳瑞隆認為,《協議》為兩岸貿易增添了協商和溝通的機制,有助於兩岸企業節約費用和時間成本,從而提升兩岸產業的競爭力。

  同時,業界專家認為,《協議》提出的積極探索和推動重點領域共通標準的制定等合作,有利於兩岸產業尤其是新興產業通過加強標準合作,掌握國際市場先機,“共賺世界的錢”。

  張冠華說,對於半導體照明、太陽光電、平板等尚未形成國際標準的新興產業,兩岸如果能通過合作發展出兩岸的共通標準,並以此先於歐美等地推動國際標準的形成,將極大地提高兩岸產業的競爭力。

  此外,陳瑞隆認為,隨著兩岸貿易和人員往來的頻繁,食品和工業品的品質和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兩岸人民的普遍關注。“此次兩會確認了在消費品安全和檢驗認證方面的合作,這對確保兩岸消費者的權益有正面作用”。

  “總的來看,《協議》的簽署,順應了兩岸產業界的需求,同時也能更好地保障兩岸消費者的權益,分享各自發展成果,真正為兩岸人民謀福祉。”薄昱民說。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