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農林大學與臺灣中興大學正式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兩校強強聯手,將充分利用各自優質資源,做到優勢互補,互利雙贏。近年來,福建農林大學先行先試,著力探索閩臺農業交流合作和教育交流新模式。
近年來,兩岸交流越來越密切,大陸已在9個省(市、區)設立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在12個省(市、區)設立了20個臺灣農民創業園, 但“成體系的兩岸農業研究、推廣和服務機構現在還很少,很需要這樣的機構”。農業部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中心張濤告訴記者,作為距臺灣最近的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擔當起了這個責任。
2008年11月,農業部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中心正式成立,福建農林大學鄭金貴校長擔任首席科學家;2009年9月,臺灣農民創業園科技服務中心、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技術交流與資訊諮詢工作委員會也在該校掛牌成立。
張濤介紹,“三大平臺”旨在整合兩岸農業專家的智慧和力量,在農業生物技術、高新技術、資訊技術、設施農業、可持續農業技術等領域密切合作,共同解決兩岸農業面臨的重大技術問題,努力建立起兩岸農業合作的科技支撐體系。
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中心成立不到兩個月,黑龍江省鶴崗市臺灣農民創業園便找到府來。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中心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幫助該創業園對原先的規劃進行了修改,將創業園發展重心調整到稻米加工、中草藥加工和食品藥材加工上。
2009年7月,經過海峽兩岸農業技術合作中心牽線搭橋,臺灣新竹、屏東等地的農場和蔬菜產銷班試種了該中心研發的新成果——高蘿蔔硫素青花菜。青花菜是發達國家進口量最大的蔬菜之一,因其含有蘿蔔硫素,具有極強的促進致癌物解毒、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功效,而高蘿蔔硫素青花菜中的高蘿蔔硫素是普通青花菜的9倍多。“像這樣的優良品種,我們會在兩岸推廣,服務兩岸農民。”張濤說。
不僅如此,福建農林大學依託“三大平臺”建成了大陸最大的兩岸農業科技成果展示與研發基地——臺灣名特優植物園。臺灣名特優植物園佔地4.5萬平方米,匯集了來自臺灣地區各縣市名特優植物、名特優農作物,以及兩岸農業專家合作研發的各類農業良種。
與此同時,福建農林大學不斷拓展渠道,推動兩岸教育交流。僅去年一年,就有93名臺灣專家前來講學,福建農林大學還派出44名師生赴臺訪問、學習。除了目前已兩次選派學生赴臺外,該校還積極與臺灣高等院校進行人才培養合作,吸引臺灣學生來大陸學習。2009年10月,大陸首個臺灣籍函授學歷班第一屆學生從福建農林大學畢業。福建農林大學作為大陸唯一招收臺灣青年成人學歷教育的高校,在2006年率先獲准面向臺灣農業行業協會會員招收成人學生。截至目前,福建農林大學已招收4屆,共50名學生。(記者 王鳳山 實習生 龍敏 通訊員 李斯)
[ 責任編輯:孫金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