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于福州舉行的“首屆兩岸競爭力論壇”上,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圍繞“合作提升兩岸競爭力”展開熱議。與會專家認為,金融危機背景下兩岸共同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問題。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為兩岸加強產業分工合作、深化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歷史機遇。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在論壇上指出,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兩岸共同面臨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兩岸應把握簽署ECFA的機遇,從策略合作走向戰略共贏。
中國社科院學者楊聖明認為,ECFA是兩岸間60年來最重要的協議,開創了兩岸經濟關係新階段。ECFA的現實意義在於,通過關稅減免可降低兩岸製造業的生產成本,有助於提升兩岸外向型經濟的競爭力。同時,通過人才的自由流動,能夠提升兩岸人力資源的競爭力,推動服務貿易和服務產業共同發展,促進彼此經濟結構更加優化。
與會專家認為,兩岸競爭力同質性強,具有很強的互補聚合性。兩岸既要大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又要攜手共同集聚、提升兩岸競爭力。對於兩岸競爭合作的戰略模式選擇,專家們提出應從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金融服務業、優化政府行政服務等方面入手。
在提升兩岸產業競爭力問題上,與會專家認為,加快兩岸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對接合作,對於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至關重要。
臺灣海基會顧問李允傑教授指出,根據大陸的政策導向,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資訊產業七大產業將成為下一階段發展重點。
事實上,臺灣在LED、電動車等環保節能產業領域具有較為成熟的經驗。“臺灣業界可以著手進行規劃研究,思考以臺灣的奈米科技、智慧機器人等六大策略性產業與大陸七大新興產業進行合作的途徑。”李允傑說。
與會專家認為,後ECFA時代,兩岸產業合作與分工將出現“層次提高、領域擴大、模式多樣化”等新趨勢。
首屆兩岸競爭力論壇由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業務司、中國區域經濟學會、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綜合研究院等共同主辦,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臺灣競爭力論壇等單位聯合承辦。來自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大學、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等機構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參與了論壇。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