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應建立共同防災救災機制,定期展開防災、救災合作,建立定期交流與災害聯防機制,多開展兩岸專業救災人員的交流,聯合舉行重大防災救災演練;建立協調機制,以便使專業人員及物資儘速投入救災。”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2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不久前臺灣蘇花公路塌方導致數百人受困,迄今仍有20多人失聯。謝明輝說,颱風與地震是臺灣最嚴重的自然災害,而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來臺大陸人員越來越多。在災難多發的臺灣,如何加強預警防災?萬一災難發生,如何聯動救災?“建構兩岸共同防災、救災、救難機制,已經刻不容緩。”
他認為,對於自然災害的救災,並不是只靠團結與人海戰術就可完成,必須依賴知識及技術,通過完善機制整體串聯,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
“大陸已建立起完善的救災救難機制,並已具備防災應變及動員能力,臺灣也已積累一定經驗。”謝明輝認為,兩岸共同建立防災、救災、救難機制,可以將災難損失降到最低點,提高災難救援效率。
他進一步建議說,兩岸災害專家平常就應加強交流,雖然災害難料,但仍有許多方法可以預知及預防自然災害。兩岸可先建立以氣象、地震及疾病等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的團隊,彼此交換意見及專業知識,為兩岸的天氣預報、地質變化及疾病進行預測和防範,以便提前作好準備,將災害減至最低。
“兩岸防災、救災、救難機制有利於兩岸人民福祉,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謝明輝說。(記者任沁沁)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