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被火燒成兩段並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經兩岸同胞的努力,終在時隔約360年後於2011年6月1日在臺北合璧展出。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傾力構制的曠世名作,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筆墨清潤,意境簡遠,佈局疏密有致。而黃公望也以其在山水畫上的成就,不但當時名列“元四家”之首,且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成為明清山水畫界推崇的宗師。
《富春山居圖》始畫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完成于至正十年(1350年)。到了明清之際,《富春山居圖》為收藏家吳洪裕所得。清順治七年(1650年),吳氏病危,彌留之際要將它火焚殉葬。他的侄兒從火中搶出,此時長卷已有五尺被燒燬,餘下部分又被燒成兩段。前段長尺許,恰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被命名為《剩山圖》;後段長約兩丈,經過精心修復裝裱,將董其昌的題跋從畫尾移至畫首,跋中寫明此畫係黃公望為好友無用禪師所作,因此後段被稱作《無用師卷》。
《剩山圖》長51.4釐米,目前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無用師卷》長636.9釐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讓《富春山居圖》合璧展示,是兩岸各界人士多年的心願。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