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的赴臺“個人遊”6月28日終於正式起動,首批大陸游客興衝衝飛赴臺灣,臺灣業者也一團歡喜等待貴客登門。在這個時刻,想起魯迅先生在《立論》中寫過的故事,在一個新生兒的滿月禮上,說這孩子富貴的得了好報,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遭到痛打。但是恰恰是說富貴的是謊言,說要死的是必然,就斗膽拼著被打,說些必然的話——赴臺“個人遊”啟動之後,兩岸要有心理準備,面對民眾之間更多衝突和摩擦。
衝突與摩擦向來是人員往來的副產品。自從2008年7月開放大陸游客赴臺後,兩岸民眾間的衝突也經歷了若干次。隨便就可以舉出幾例:在臺灣著名景區野柳刻字“到此一遊”的趙根大,鏡頭前誇張數錢“不差錢”的大陸民眾,乃至最近到臺灣派發紅包的陳游標,都曾在兩岸民眾間引起不小的風波。還有一些大家沒有注意的小摩擦,比如大陸交換生在臺灣校園內與臺生引起的衝突。這些風波有些可以預料甚至預防,比如關於大陸游客素質的討論,呼喚大家出遊不要隨地吐痰、大聲喧嘩、排隊夾塞等等;有些出人意料,甚至匪夷所思,也就防不勝防,比如誰會想到有大陸民眾非到臺灣電視鏡頭前揮舞鈔票?
大陸游客團進團出時,只到相對固定的有限景點,這種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與當地民眾沒有太多的交往,除了問價、還價,大多了解都處於彼此觀感層級。“個人遊”則不然。喜歡“個人遊”的遊客,多半喜好隨意行走、隨性停留。有臺灣業者用“水銀瀉地”來形容“個人遊”,意思是將來臺灣任何小街小巷,大陸游客都可能到達,甚至盤桓數日。這對大陸游客自然別具意義,因為對大陸人來說,臺灣的美景、美食都是次要的,最有吸引力的當是臺灣與大陸同中有異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現在終於可以近距離深入臺灣了。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