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孟春時節我遊歷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是當地政府仿傚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打造的實體遊樂園區。成千遊客專注于驚心動魄的飛靶秀,體驗坐花轎的新鮮感;種種傳統技藝的重現,使人興奮雀躍。
然而,踩在新砌的石磚街道,心中十分感慨,倣古建築沒有真文物遺跡所具備的品質、細節和歲月痕跡,只有單純地鋪上復古風格的磚瓦、梁柱,缺乏真古跡的靈氣。遊歷“清明上河園”像是玩了一趟臺灣龍潭的“小人國”,內容豐富,然而靜心回味,卻覺得平庸無感,當下的歡樂與刺激掩蓋了對歷史宏偉的懾服。
山寨古跡的茍存是在摧殘歷史記憶。歷史的遺跡是一個城市的潛意識,越是悠久就越穩固。“真古跡”與“假文物”有如老滷汁與新滷汁的區別;“老滷汁”有鹹香甘醇的圓融韻味,而“新滷汁”只能嘗出重甜死鹹的表層味覺。文化古跡一旦商業化,那麼歷史不再是教化人心的素材,徒然淪為戲劇化的傳奇小說,只剩下娛樂的價值。
不可諱言,真文物的維護成本非常高昂。修繕人員需要許多歷史考究的耐心與追求真實的熱情,這是對古聖先賢的敬仰所作出的具體行動。想一想,若南唐李后主未見舊時的“雕欄玉砌”,又如何驀然興起“往事知多少”的惆悵呢?讓青年學子閱讀古典文學之餘又能對照真古跡,必可加深文學在內心的感受力。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