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解讀《兩岸常用詞典》——繁簡字並非兩岸語文鴻溝

2012年09月10日 08:1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常用詞典》最近在臺北和北京出版發行了,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

  在2009年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兩岸學者達成“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的共識。翌年,大陸和臺灣分別成立的編輯部,本著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精神,積極推動、密切配合,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編成了這部200多萬字的大書。

  漢語漢字全球使用廣泛

  世界1/4的人使用同樣的語言——漢語,沿用4000年前傳下來的文字——漢字,這是當今世界語文生活中的奇跡。如果把“文緣”加以分解,處在文學、文藝、文明、文化(包括習俗)之間的核心地位的,就是“語言文字”。世界華人的民族認同感首先就來自強有力的中華語文。語文是意識的外形,文學的第一要素,文明演進的動力,各種文化的載體。有了共同的語文,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就會有許多共同的觀念、情趣和相近的行為習慣。

  然而兩岸之間畢竟經歷過百年隔絕,語言尤其是詞彙,總是隨著社會生活而不斷變化,兩岸人民交往深入了,詞彙上的差異就會逐步顯示出來。如果說,“旅遊—觀光、速食麵—速食麵、智慧財產權—智慧產權、軟體—軟體、志願者—志工”等不同說法還比較好理解,不必太多猜測,“家庭旅館—民宿、桑拿浴—三溫暖、隨身碟—隨身碟、橙子—柳丁、獼猴桃—奇異果、渠道—管道”的差異就難免有些費解;臺灣的“窩心(舒心)、草莓族(一種只圖享受的年輕人)、龜毛(拘謹)、三不五時(不時)”,大陸的“貓膩、離休、給力、雷人”等詞彼此就難以理解,有的還可能造成誤會。為了利於兩岸語言的溝通,把這些不同的語詞編成詞典加以整合梳理確是當務之急。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