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人看大陸:“留余堂”的人文之美

2013年01月17日 0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旺報》16日刊登投稿文章《兩岸古厝文風世代相傳 》,來自臺灣苗栗縣的何來美在文仲介紹了兩幢分位於海峽兩岸客家莊的古厝:廣東省梅州市嘉應學院的一幢舊圍屋“留余堂”和臺灣新竹縣關西鎮的“高平堂”。

  作者說,兩岸交流曾阻隔多年,政治制度亦有別,但從這兩座古厝所展現崇文重教的文風,卻是一樣的,且世代相傳,源遠流長。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到廣東省梅州市嘉應學院進行學術交流,為學院宿舍“亮湖樓”旁的一幢舊圍屋“留余堂”流連忘返。這座圍龍屋是清道光7年(1827年)張應謙所建,至今已近200年,出過7位舉人,且傳出“兄弟父子同登科;三代官費,博士家聲”的佳話。

  看了這座充滿翰墨書香的古厝,讓我聯想到臺灣新竹縣關西鎮的“高平堂”,這幢范朝燈所建的ㄇ型二層樓三合院,也傳出“十子登科”佳話。在半個多世紀前,他的十子除老五范光銘臺大畢業,留在家鄉服務外,另外9子分留學日本、美國,有3位博士、2位碩士、5位高考及格。

  這兩幢分位於海峽兩岸客家莊的古厝,不論建築、楹聯、家訓皆充滿人文之美。張應謙命名“留余堂”,是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要求子孫給別人,也給自己留點餘地。范朝燈建的“高平堂”,與呈U字型的舊屋,連接成口字,有大口之家,親親密密,圓圓滿滿之意,內有10間套房,也盼兒子能榮歸故里,晚年落葉歸根。

  “留余堂”門前有半月池,寬敞禾坪,豎立著7座楣桿,代表出了7位舉人;三代博士則是清宣統進士張淑皋、其子張資洪、其孫張天開,分至日本、美國、英國留學。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