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採訪、見證了汪辜會談的兩名兩岸資深記者,28日成為在臺北舉行的汪辜會談20週年紀念座談會的特別來賓。他們在發言中追憶當年,更慨嘆20年間兩岸關係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華社港臺部主任端木來娣說,此次再來臺北,她有兩個強烈感受:一是與20年前相比,有了“三通”大不一樣,兩岸往來相當便捷;二是兩岸關係氣氛大不相同。汪辜會談10週年時,她在臺北駐點採訪,臺灣方面不僅沒有舉辦紀念活動,陳水扁當局搞“臺獨”、“去中國化”更讓兩岸關係氣氛緊張。“今天,我們兩岸人士能坐在一起,暢談汪辜會談的歷史意義和深刻啟示,這又是何等不同啊!”
“說汪辜會談是破冰之旅,具有開創性意義,是兩岸關係的重要里程碑,絲毫不為過。”端木來娣感慨地說:“今天兩岸關係的良好局面汪、辜二老看不到了,但他們卻預見到了。如若在天有靈,他們一定倍感欣慰。”
同樣到新加坡採訪汪辜會談的《中國時報》資深記者王銘義,在會上展示了自己20年前特意收藏的圖片、卡片、功能表。一張張泛黃的照片、紙片,勾起他對陳年往事的回憶。
其中一張繪有紅色玉蘭、寫滿簽名的卡片,是汪道涵會長在新加坡董宮夏蓮廳宴請兩岸代表和工作人員時的功能表。功能表上列出九道菜肴:“情同手足”“龍族一脈”“琵琶琴瑟”“嘉慶團圓”“萬壽無疆”“三元及第”“兄弟之誼”“燕語華堂”“前程似錦”,文辭雅致,大有深意。
王銘義說,這些菜名雖非外傳由汪道涵先生“精心策劃”,實為董宮酒家老闆所擬。但由於出席宴會的兩岸嘉賓全在功能表上簽了名,仍值得珍藏。
他表示,汪辜會談體現了“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務實原則,這是兩岸關係現階段得以呈現良性發展的精神所在。在兩岸商談議題漸入深水區之際,唯有增進政治互信,適時開展政治對話,始能維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穩定架構。(記者陳斌華 陳君)
[ 責任編輯:楊雲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