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新黨青年軍在中山堂前向抗戰勝利紀念碑致敬。王 平攝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7月7日上午,臺北中山堂的抗戰勝利紀念碑前,一隊身著當年國民黨軍抗戰軍服的年輕人頭頂烈日高歌。“七七”抗戰76週年紀念日,臺灣新黨青年軍召集青年學生同唱軍歌,並向烈士獻花致敬。
給青年軍領唱的83歲老伯伯劉慶林說,往年這個時候,中山堂前都會有國民黨老兵和一些老人家自發來唱抗戰歌曲。當記者問為什麼今天好像沒人來時,他臉上透出不易察覺的傷感:“他們歲數都大了,有的可能都過世了。”
僅馬英九發文紀念
這是臺北當天為數不多的“七七”紀念活動之一。新黨主席郁慕明在活動後接受採訪時,批評國民黨當局對抗戰歷史重視不夠,“馬英九是蔣經國先生的傳人,選黨主席固然重要,但歷史的回歸事實、史實更重要。希望所有國民黨黨員,不應該忽略歷史”。
76年前的今天,盧溝橋事變揭開抗日戰爭序幕。根據臺灣方面統計,國民黨軍隊抗戰過程中犧牲了322萬官兵,包括200多名將領,民眾死亡在2000萬以上。
臺灣當局和臺北市政府當天沒有舉辦相關活動,僅是馬英九在臉譜(facebook)上發文紀念表示,“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臺灣光復,臺灣就無法脫離日本殖民,也不可能重回中國版圖”。要讓後世了解“七七”事變及抗日史緣由,並對犧牲的軍民先烈們表達敬意。“回顧歷史,這些攸關民族大義的事實,我們絕不能遺忘。”
“但是全臺灣卻沒有一座抗戰紀念館”,新黨此次活動的召集人林明正說,全臺灣各縣市都有“二二八紀念館”,僅臺北就有兩座,而有關抗戰的史料陳設卻七零八落。新黨去年就向當局提出,要求設立對日抗戰紀念館,讓臺灣人能夠永久傳承這份光榮的記憶。
民間紀念活動老人多
一起穿上軍裝來唱歌的7名年輕人,多半是新黨黨員,餘下的則是認同抗戰精神的高中生和大學生。不過,劉慶林老伯伯認為,這樣的年輕人在臺灣只是少數,“現在的小孩,你問他蔣中正和蔣介石是什麼關係,想半天后告訴你,蔣中正可能是蔣介石的父親吧”!劉慶林是當年的河北流亡學生,少年遍嘗國家動蕩的傷痛。
林明正認為,臺灣許多人諱談抗日曆史,與李登輝、陳水扁12年執政“去中國化”以及篡改教科書的影響不無關係。“年輕一代將8年抗戰史視為‘外國史’”,他進而批評說,臺灣當局多次呼籲對岸還原國民黨抗戰史實,“但在臺灣都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對李、扁扭曲的歷史教育毫無作為,裝聾作啞”?
臺北民間社團松竹梅文化基金會等,當天也舉辦了“七七”抗戰紀念會與愛國歌曲合唱比賽,吸引了許多榮民老兵與家屬參與。當天另外一場由民間團體中國統一聯盟舉辦的抗戰紀念活動,會場坐滿百餘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演唱和欣賞抗日歌曲也是主題之一。老人歌寄哀思,成了臺北民間紀念抗戰的主色調。
不容青史盡成灰
郁慕明在接受採訪時呼籲,希望臺當局設立對日抗戰紀念館,讓民眾永久傳承這份光榮的記憶,整理抗戰史料內容,並在教科書中增加抗戰史實的篇幅,勇敢拒絕“臺獨”洗腦,建立正確觀念,年輕朋友更應該紀念抗戰。
淡江大學副教授林金源近年來數次於報章發表長文,直指“民族意識淪喪是臺灣社會一大憾事與隱憂”。他在中國統一聯盟的演講會上再度闡述,缺乏民族立場的歷史觀,誤導民眾走上價值虛無主義道路;在此氛圍下,臺灣社會積非成是。
林金源具體列舉了接踵而來的荒誕現象:臺灣官方與民間近年幾乎將日本殖民者八田與一奉為英雄,而其實他主持建設烏山頭水庫,乃是執行日本帝國侵略政策而非出自善意;臺北市今年宣導6月17日是北投公園建成百年,然而此日是日本侵略者當年耀武揚威、開始經營臺灣的所謂“始政紀念日”,讓當年臺灣民眾咬牙詛咒、光復後停息超過一甲子的“六一七”竟悄然復活。
這位學者指出,在這已被臺灣多數人淡忘的7月7日,臺灣仍有神智清明、良心未泯的有識之士在聚集、吶喊;認清史實才能讓人民為所當為、止所當止,“不信國魂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
原稿件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