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江蘇昆劇院張繼青老師應邀到臺灣師範大學紅樓禮堂表演崑曲,從此南昆在臺灣傳播開來。20年後,我們又帶著臺師大崑曲社,到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紅樓劇場演出崑曲,這真是冥冥中註定的機緣。”12日,臺灣中華崑曲藝術協進會理事長楊振良這樣描述在寧上演的兩岸崑曲演出專場。
1954年,南京成立崑曲社。兩年後,臺灣師範大學崑曲社誕生,並且通過公演在臺灣傳播崑曲文化。兩個崑曲社半個多世紀後此番在南京“合體”演出。
當晚的演出由南京市文廣新局、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在南京只演一場。
楊振良的夫人,也是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崑曲社指導老師蔡孟珍,與南京崑曲社社長汪小丹女士首度聯袂演出崑曲劇目《牡丹亭·遊園》。其中,蔡孟珍的獨唱《孽海記·思凡》,用一口標準的“中州韻姑蘇音”婉轉淺唱,並長袖善舞,引來掌聲連連。
“文化和藝術是一個民族的窗口,尤其是崑曲這樣精緻的藝術,需要被傳承。現在臺灣的學生在中學時代就知道崑曲了,因為課本上有選用崑曲劇目。我們還在‘播種’,讓崑曲藝術在臺灣被更多人欣賞。”楊振良說。
蔡孟珍表示,崑曲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珍品,交流演出能提高兩岸演員的文化素養和觀眾的欣賞水準,崑曲文化滲透力很強,兩岸同胞可以透過文化上的了解增進情誼。(完)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