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時報》報道,蔣介石自1915年(28歲)養成每天花一個多小時寫日記的習慣,保持五十餘年不輟,直到1970年因車禍受傷無法動筆為止。蔣方智怡在2005年將所有蔣介石日記交由胡佛研究所保管。這一日記的真偽問題,因蔣介石對早年浪蕩歲月的誠實描述而得到專家認可。相關學者認為,這些日記有助於把蔣介石從臺灣的“偉大領袖”神壇上拉下來,也有助於將他從大陸“人民公敵”的祭壇上拉下來。
其中有許多重要的史料,例如蔣介石的“攘外必須安內”政策,一度被認為是他不願抗日,甚至因而引起西安事變,但根據蔣介石日記,他很早就說“中日難免一戰”,但出於對雙方軍事能力的了解,蔣介石因此主張拖延開戰的時間,讓中國爭取時間備戰。
在情慾之中掙扎
蔣介石在日記中坦率記載自己的好色和時時警惕“戒色”的矛盾與掙扎。
蔣介石早年有三種身分,一是革命志士、二是道學家、三是上海洋場的浮浪子弟。日記中,經常有“今晚出去探花”的記載,但蔣介石又時常警惕自己,例如一次從福建路過香港到上海,他寫說:“香港乃花花世界,余能否經受考驗,就看今天!”結果,當天晚上他還是上了妓院,並在日記上寫說:“我的毛病就是好色也!”
此外,根據蔣在1945年前日記的記載,專家認為,蔣介石對當時國民黨軍隊腐敗的情況心知肚明,一度想把國民黨改組成“勞動國民黨”,只准許農民家庭出身者和革命軍人入黨。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