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臺灣的‘積極攻勢’,大陸(醫藥)企業對於進入臺灣市場並不是如此熱心。”5日在南京舉行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上,生物醫藥科技產業成為普遍被看好的兩岸合作新領域。不過,論壇會場外的一些“民間態度”則顯得更為謹慎。
在當天的主題論壇上,兩岸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召集人各自發言,對該領域的合作謀劃出樂觀前景。
“兩岸民眾同宗同源,有著相同或相近的健康理念和生活習慣。增進兩岸企業在健康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2013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召集人、中國衛生經濟學會會長、公共財政研究院院長高強說。
該推進小組臺灣方面召集人、國光科技董事長詹啟賢談到了兩岸醫藥科技產業合作的迫切需求:“人口老化、慢性病的增加、兩岸共同傳染病的盛行,現在的醫療制度如果不導入新的制度思維,相信兩岸不堪負荷。”
相比較論壇上的樂觀,會場外企業家的態度顯得謹慎冷靜。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大陸旗艦級藥企副總也參加了此次峰會,他告訴記者說,該企業目前與多家臺灣生物醫藥企業均有合作,“坦率來說,臺灣市場較小、利潤有限,相對於歐美市場,臺灣市場對大陸藥企的誘惑不大。大陸企業對臺灣的期待是,通過兩岸企業合作,製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品牌,打入歐美市場。”
他表示,反過來說,臺灣醫藥企業雖較熱衷於進入大陸這個巨大的市場,但醫藥科技企業進入大陸市場的困難也不可小覷:“首先,大陸對生物醫藥企業監管屬於多頭管理,發改委管定價、藥監局藥品註冊、衛生局醫藥安全……各個部門都要跑到,就很有難度;其次,目前國內新藥註冊耗時很長,每年大概只有兩三百個新藥獲准註冊,照這個速度,企業註冊新藥要四五年,臺灣企業大部分規模相對較小,耗不起這個時間;再次,藥品銷售渠道也是臺灣企業的‘短板’,大陸醫藥銷售渠道人事壁壘重重,‘外人’想要進入恐非易事。”
來自臺灣的“秀傳醫療體系”業已紮根江蘇蘇州市多年,經驗頗為豐富,該企業首席代表林華庭在採訪中也坦承臺企進入大陸市場確是“人事紛擾較多”。
這位臺商無奈表示,“我們五年前曾在大陸開過一家醫院,結果開了沒多久就不敢開下去了,發現衛生檢查過於繁瑣,各個部門都來檢查,甚至可能不是很規範的檢查,檢查的目的可能是‘找茬’”。“醫療是個受到高度管制的產業,我們只能從高層入手解決這些問題。”
雖然現實有種種無奈,但兩岸日益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和大陸對醫療服務需求前所未有的旺盛,讓當天參加峰會的兩岸生物醫藥企業家對於各種合作項目的可能性都做出了廣泛而深度的探討。(申冉 王琦)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