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今日將在臺北舉行。近日,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先生接受了BBC中文網採訪,暢談金馬獎這些年來的一些變革。
聞天祥表示,自2009年擔任執行長以來,主席侯孝賢就希望能夠提出一些不同於以往的做法;而變革的主要因素,是除了鎂光燈聚焦的頒獎典禮與電影競賽以外,整個金馬影展,還包括了媒合影視投資平臺的金馬創投與培育新血和注重傳承的金馬電影學院;故希望能將諸多事情,做起來事半功倍。
聞天祥稱,過去幾年,金馬執委會也邀請了兩岸三地及國際上研究華語電影的人,一起出了本專書,期許能將華語電影的深度及寬度都推廣出去。
他提到,今年第50屆的金馬獎,執委會找到許多歷屆得獎者,做了訪談;另外還舉辦了金馬50的風華展 。
金馬獎評選過程與變革
據悉,今年金馬評審團的主席由兩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得主的李安擔綱;且傚法諸多國際著名影展的慣例,于頒獎前即公佈評委名單,這與往年至頒獎日當天才揭曉的方式大不相同,執行長聞天祥也就此說明瞭原委。
聞天祥說:主要是避免造成(對誰是評委)的不必要猜測,而先公佈名單是以昭公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對這些專業的評審,形成一些道德上的壓力。另外擔任金馬獎評審團主席的人,當年也不能有自己的作品,因為不能球員兼裁判。
聞天祥強調,評審團的評審都是謹慎挑選,均是專業化及線上化,對電影產業是很有想法的。
“而金馬的評選過程是冗長及辛苦的,但金馬執委會完全尊重評審的決定,即評審的決定就是金馬的決定。”
問到對於評審名單的提早公佈,會不會造成奧斯卡金像獎中公關公司大顯身手狀況的疑慮,
聞天祥則表示,因為金馬獎是一個小評審團的制度,所以執委會信任他們的責任感與榮譽感,“而且當所有的事都攤在陽光下,評審也會自重。”
聞天祥近一步說明表示:“或許因為整個影壇對金馬獎的期待非常高,所以要求也非常高;而這些要求也轉化成了對評審的要求及評審對自己的要求。”
金馬獎的開放性
在談到金馬獎與中國金雞百花與香港金像獎的異同時,聞天祥說明,金馬獎除了因歷史比較悠久,故獲得更多電影人的認同,另外就是其中經歷了非常多的變革。
“最重要的是,金馬獎是一個比較開放的電影獎。比方說1996年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成為第一部得到金馬獎的內地影片;而現在有許多外籍人士因為參與了華語電影也因而得獎。”
華語電影的未來與合作
對目前有許多將華語電影分類成內地巨型製作當道、臺灣小清新挂帥、香港電影已死的議論,聞天祥表達了其樂觀的看法,他說臺灣電影在最谷底,連金馬獎都對其很殘忍的時候,反而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即在環境最糟的時候都沒有離開的電影人,就是非常有理想的。在壞的狀態下,反而更能考驗電影人對電影創作的執著。”
而就香港的情形,聞天祥認為受年輕人認同的《狂舞派》及讓香港人很有自信的《激戰》,這兩部戲的出現,有點類似臺灣前幾年本土電影忽然噴發的情況。
聞天祥在訪談最後強調,兩岸三地的交流不可能停止:“如何把別人的資源,變成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就是考驗其智慧與能力。”
聞天祥認為,電影越來越難去區隔他的血統;“既然事實是如此,就應該利用彼此優勢,而拍的更好。”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