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啟動

2013年11月28日 08:56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各界人士討論通過《綠樹丹心見真情——全球華人支援“中華親情林“建設呼籲倡導書》時,世界客家播遷路組委會常務副主席司馬眾志先生作主題發言。

  編者的話:華夏文化紐帶工程于2011年主辦的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今年初起實施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的選址和籌備工作,啟動儀式將於近日舉行。“中華親情林”是以中華親情文化資源為紐帶,以中華優質長壽樹木資源為載體,在“種養長壽樹木”的同時“存置血緣家譜”的重大創新性項目,它把人文建設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用生態方式傳承人文精神,又將人文感情注入生態建設,將會對中華民族的團結凝聚產生積極的影響。

  種養長壽樹木 存置血緣家譜

  ——“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簡介

  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執行委員會

  根據中央有關部門的文件精神,以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執行委員會為大陸主辦單位的“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正在深入推進中,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啟動儀式即將舉行。

  “中華親情林”的理念和內容

  “中華親情林”是由臺灣同胞創意、海峽兩岸共同發起、全球華人廣泛參與的旨在加強海內外華人骨肉聯繫的重大文化項目。“中華親情林”由“中華親情樹”組成。“中華親情樹”是指在種植每一棵樹時,要附上海內外華人種植者的家族史(家譜)或其代表的單位機構發展史或其所尊崇和紀念的人士、機構的事跡和史跡,以情寓樹,以樹喻人。“中華親情樹”匯聚在一起,就成為“中華親情林”,體現了海內外華人根脈相連、血脈相通的同胞之情,成為海內外華人紀念和弘揚中華親情文化、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勝地。同時,在“中華親情林”建設場地中,應有“中華親情館”,存放種樹人提供的詳細事跡和史跡的文檔和文物,並有相應的中華親情文化景觀和標誌物。

  “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的緣由

  “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是由《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轉化和發展而來。

  《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是2000年底由華夏文化紐帶工程與臺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牽頭主辦,得到海峽兩岸重要領導人支援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動。其主要內容是,在包括港澳臺在內的我國34個區域內的名勝古跡處採集原質土壤,送到北京,經特殊處理後分別注入特型中華版圖的各區域框架內,成為大型文化標誌——《中華故土地圖》。該活動發起後,臺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于2001年1月1日在臺灣阿里山採集原質土壤,于2001年農曆二月二,送到北京,在長城腳下舉行了兩岸匯土儀式。2003年央視春晚,用藝術形式展示了《中華故土地圖》取土活動;2003年春節,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建立了第一塊大型《中華故土地圖》文化標誌。從2001年舉行《中華故土地圖》兩岸匯土活動後,海峽兩岸主辦單位和各界人士每年都會用各種形式紀念《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的發起和主要事件。2006年,經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海峽兩岸共同舉行了《中華故土地圖》推廣5週年紀念活動。

  2011年,適值《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舉辦10週年,海峽兩岸主辦單位和各界人士本著發展《中華故土地圖》成果的目標,確定將《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發展為“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一經發起,臺灣先後有60多個政黨和社團的代表聯合發表宣言和聲明表示支援,臺灣許多重要人士予以題詞。

  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的啟動

  為順利推進“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2013年,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的籌備工作全面開展。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的選址根據兩個自願條件、兩個資源條件和六個結合條件開展。

  兩個自願條件,是指當地政府和企業自願參加這項工作:政府給予重視並加強領導,企業主動成為項目主體並積極推進。

  兩個資源條件,一是指同文同宗文化資源。同文,是指當地能夠感召兩岸同胞認同的精神文化主題,如先祖先賢文化、重大經典文化和習俗文化、重大名勝景觀文化等;同宗,是指當地能夠推動兩岸血脈相通和親情交流的家譜資料及已有與臺灣同胞或海外華人發生關聯的當地宗親、鄉親關係及同學、同事、朋友等其他方面關係。二是指優質長壽林木資源。臺灣同胞送家譜附在其栽種或認領的親情樹旁,需要以當地的優質長壽林木為基本載體。

  六個結合條件,是指“中華親情林”的建設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搞政績工程,不能搞花架子、一窩蜂,必須與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與當地弘揚中華優秀道德文化的工作結合,與當地的文化建設和林業建設結合,與當地的生態環保事業結合,與當地的國土整治修復、水利建設結合,與當地的養老事業和殯葬制度改革結合。總之,要使“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問題緊密結合。

  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區市、80多個市縣的政府和企業提交了建設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基地的申報。

  今年12月初,臺灣同胞將送來成百上千本家譜,參與對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的調研工作,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啟動儀式也將正式舉行。這標誌著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相關閱讀:

  為弘揚中華親情文化不遺餘力

  蔡建郎

  時光荏苒,歲月飛逝。2001年,華夏文化紐帶工程與臺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實施《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原名《華夏故土地圖》推廣活動)的景象歷歷在目,轉眼已過去了10年,我也因病現在只能靠輪椅行走。但我認為,雙方弘揚中華文化藝術的信念和意志絕不會被歲月消磨,相反會愈挫愈堅、愈戰愈勇。知悉以栽種中華親情林方式紀念《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舉辦10週年已獲批准,我代表當年投身此項活動、並且年年紀念此項活動開展的臺灣同胞說聲感謝!

  建郎若身心精力許可,願親自前往大陸參加活動;如病體有礙,則願為此項活動向當年參加並年年紀念《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的朋友傳達此項重大資訊,使更多民眾委託我們參加活動的代表團屆時栽下更多的親情樹,與大陸同胞栽下的親情樹一起,匯成“中華親情林”,寓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心相連。

  “中華親情林”建設,既注重天人合一的生態建設,又注重人際交往的心靈建設,實乃有深刻中華文化內涵的事宜。建郎願率臺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並聯繫相關政黨和團體與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簽下共同長期建設中華親情園,即長期栽種中華親情樹的園地的重大協議。君子一言,終生遵循。

  身雖病卻心嚮往之,建郎期待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成功舉辦,這也是把中華文化的精神流傳到後代。

  (蔡建郎係臺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是《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和“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臺灣方面的重要發起人。本文根據他給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執委會常務副主任李勇鋒的信節選而成,標題是編者所加)

  編者按:在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籌備過程中,臺灣同胞給予了廣泛支援和積極響應,各政黨和社團代表、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先後發出宣言和倡導。這裡僅發表其中的3個宣言或呼籲倡導書。

  “中華故土親情林 華夏紐帶韆鞦心”宣言(節選)

  ——致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

  秉天地之大道,擔人間之公義,承民眾之深願,臺灣同道同仁,共同發起“海峽兩岸共建中華親情林暨中華故土地圖推廣龍年紀念活動”,衷心發佈“中華故土親情林,華夏紐帶韆鞦心”宣言。

  “地”,“土”“也”組成。中華漢字文化中,將“土”作為組成“地”的基本元素。上一個龍年,臺灣同道同仁與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共同發起《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秉承“聚沙成塔、匯土成地”之大道,共同鑄造中華大地各區域土壤共同鑄成之特型地圖《中華故土地圖》,以作為華夏紐帶,體現骨肉同胞之心。“林”,雙木組成,獨木不成林,把無數獨木的基本元素組成森林,就具有了抗風沙的能量。在又一個龍年來臨之際,臺灣同道同仁與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共同把《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發展為兩岸共建“中華親情林”工程,承擔的是中華民族團結合力之公義和深願,進一步作為華夏紐帶,體現骨肉同胞之心。

  本著對中華文化的這種基本認識,臺灣同道同仁已形成了每年用各種方式紀念《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的新興民俗民風,日後也將進一步致力於“中華親情林”建設。我們宣佈,共同發起和主辦“海峽兩岸共建中華親情林暨中華故土地圖推廣龍年紀念活動”,並將持續堅持,以體現中華民族生生不竭的團結合力精神。特呼籲臺灣各界各行各業,也廣泛參與和支援此項活動,展示中華民族兒女維護全局利益的韆鞦赤誠之心!

  宣言簽署人:秦金生、郁慕明、張馥堂、許榮淑、郭俊次、許歷農、黃石城、陳拓環、黃志成、詹秀蓉、劉會進、吳貞儀、凈良、郭山輝、陳蒼興、黃一鐘、夏瀛洲、唐警生、黃史

  (本文曾在《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3月23日第3版發表)

  綠樹丹心見真情(節選)

  ——全球華人支援“中華親情林”建設呼籲倡導書

  我們,作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組織,本著三皇五帝以來的傳統祖訓,本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熏陶而有的良知,將廣泛通過文宣,呼籲倡導各行各業的全球華人,支援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和臺灣有關機構已經共同發起的“海峽兩岸共建中華親情林暨《中華故土地圖》推廣紀念活動”,因為這是一個溝通、凝聚全球華人感情、重塑全球華人共有理想、共同意志的卓越文化平臺。而這個重要文化平臺,是讓我們每一個人從種一棵樹這樣的小事做起,來加以建設的舞臺。

  綠樹是我們人生的楷模。我們每一個華人,要遵從先祖先賢之教導,像樹一樣正直生長,俯不愧地,仰不愧天。在種植親情林中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深蘊。中國大陸目前的生態環保任務最重,我們應從中國大陸開始中華親情林的全面種植過程,號召臺港澳的海外華人都到中國大陸種植一棵防止荒漠化蔓延的親情樹,在種植親情樹中,貫入我們的人生目標和理想!

  綠樹成林是全球華人團結凝聚的象徵。我們的先祖都以中國的統一,民族的凝聚為己任。我們的傳統節日,都以親朋好友的歡聚一堂為欣慰之舉。

  我們舉行中華親情林的種植活動,是要通過這個行為,鞏固全球華人“團結合力,和諧共生”的思想意識,並轉化到行動中去,從小處改變微觀結構中的華人不團結現象;從大處說,要推進全球華人的緊密團結、親密無間。為此我們呼籲,所有親情樹種植者,應根據臺灣主辦方的提議,附加上種植者(包括機構、企業、家庭、個人等)的發展譜係,家庭個人尤其應把詳細家族譜係存放于親情林的電子文檔館中,以寓意每個華人都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寓意每個華人都融于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大集體、大系統中。通過這种經典標誌性行為,不斷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

  深願全球華人行動起來,開展在大陸的“中華親情林”種植行動;深願中華親情林的種植行動促進全球華人在新的歷史時期精誠團結、親密無間!

  呼籲倡導人:何文華 曾超 甘羽瑄 王美津 齊光復 梁憲一 劉宗明 遊天龍 陳韻如 張錦輝 張秋蓮 李康雷 曾永有 沈鳳雲 陳輝逢 司馬眾志

  全國性“中華親情林”養護活動護持宣言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浩浩蒼穹,渺渺寰宇。

  故土人情,紮根千世。為我炎黃,振興中華。

  養天地之正氣,復大地之瑰麗。育山林之水秀,攏百川之歸一。

  人,生於斯土,歸於斯土。土育人身,木養人氣。木藏人魂,火蘊人神。

  木護土,木生火。安魂定魄,氣運流轉,五行通透,方為真人。

  憶,吾中華之千千萬萬子民,開枝散葉世界各地,遷衍流轉百世傳承。

  藉由此次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織委員會所發起之全國性“中華親情林”養護活動,發出深層DNA的呼喚,得以再次聚攏海內外華人的團結一條心,聯結海峽兩岸同胞之深切情誼。

  一則重新審視自清末鴉片戰爭後近200年以來的中華文化之分崩離析,以符合時代需求的方式,重新將傳統文化復古與更新,重新讓全球華人團結一心,正視自己的根、正視自己內在生命傳承的美好,並再創我巍巍中華雍容大度之盛世風華!

  二則結合環境需求,非常務實地進行森林重育計劃。養護大地,復育森林,一直是我輩當下刻不容緩必須進行之首要使命。呵護地球,已經不能用環保的口號來進行,而是必須回報感念大地之母的養育之恩,並藉此來讓我們人類能夠更加成熟與前瞻地安住在這美麗的地球上。

  因此,本宣言祈願,此次由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織委員會所發起之全國性“中華親情林”養護活動,能創造出天地人三贏的局勢,能擔負起不只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是“百年育人、百年育林”之百年大願,讓我中華故土,不只是地球的“胃”,也成為地球的“肺”。並藉由此一巍巍功德之基業,再造我炎黃子孫千年之不朽傳奇!

  此宣言,獲得臺灣各界有關人士之高度讚賞與認同,期許藉此整合臺灣產官學界之共識,大力支援此“中華親情林”養護活動。並願對將來兩岸之文化串聯與交流,肩負起一定的使命。

  林元啟 徐文保 林滄敏 吳育升 林鬱方 張嘉郡 張慶忠

  編者按:“中華親情林”建設的顯著特徵和閃光點是,在種植或認領優質長壽樹木時,附載家譜或所要紀念的人士或機構的相關資料,將人文建設融匯于生態建設中,護持中華親情樹,匯成中華親情林。臺灣同胞將帶來大批量的血緣家譜,附載于中華親情林的建設中。以下僅發表2位送家譜到大陸參與“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的臺灣同胞的感言。

  “中華親情林”:血脈相係的臍帶

  陳怡誠

  護持家譜參與“中華親情林”活動,對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而言,意義非凡。隨著經濟蓬勃發展、民生物資日趨豐富、以金錢決定一切的價值觀日益盛行,即使街坊鄰舍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不如己者,亦不屑往來;遑論其他如族人、宗親、手足甚至父母棄之不養者,時有所聞。漠視道德、親情淪落至此,令人噓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者愛人”,歷經數千年依然是全球華人,小至家庭擴及小區族群,大至國家民族的最高待人處事原則。但是隨著人們觀念思維的逐漸西化,過度個人主義的滋長,人際關係逐漸淡漠,家庭親情疏遠,族人、宗親不識,比比皆是,令人痛心。

  炎黃子孫中華民族五千餘年來,歷經天災、人禍、兵燹,為求生存一路由北向南遷徙,以圖尋得安身立命之地,途中遭受種種不可預料的波折,宗族、家族、親人分奔四處。有幸者終有重聚之日,多數人分散天涯,更甚者流落海外,從此無法團圓相聚,人生悲劇莫過於此。

  重視中華文化的瑰寶——倫理親情,建構普植“中華親情林”思維,(將家譜附在長壽樹旁,與長壽樹一道,承大地厚德之基礎,吸蒼天運作之靈氣,使中華親情永存),創意絕佳。這項“華夏文化紐帶工程”活動,務求彰顯海內外華人種植者家族史(家譜)或其代表的單位機構發展史或尊重和紀念的人或機構的事跡和史跡,在國內生根繁衍永續親情。

  今天我們海內外華人應該以感恩的心,感謝藉由這個機會將每個人的家族故事深植國內,人的生命有限,家族血脈生生不息。期待“中華親情林”,在故土豐沃的滋潤培育下,繁榮茂盛、世世代代永續相傳。

  天涯海角 親情永續

  張思駿

  鳳池張氏福州東岐宗譜開,東岐張氏始祖為張以寧,宋徳佑歲貢士,南宋亡,由磕源遷東岐,再往前追溯始祖為張揮,係黃帝之孫,發明弓賜姓張。由此可知,張姓淵源深長,子孫在歷代史書記載中屢見不鮮,漢朝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封為留侯,謚號文成的張良,更是名留千古、世人皆知的歷史英傑。身為張姓後裔,引以為榮。

  多年來,我個人因工作關係,長期兩岸往返,深感宗族、人脈影響深遠,尤其在有形無形各方面的支助,是事業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一個人的力量、能力有限,家庭同心合作,宗族、宗親傾力相助,發揮的威力是加乘的效果。但是受現代化社會的衝擊,經濟價值觀的不對等,親人關係日漸疏遠,宗族、宗親互動幾稀?這個現象讓我痛心並憂慮不已,亦曾想過是否可藉親朋好友的交情,帶動姓氏血脈的結合,重新建立密切的宗族親情。可是很遺憾,心有餘而力不逮,構想只殘留在腦海,並沒有付諸實施。

  今天欣聞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活動舉辦,寄望以親情力量恢復倫常,護持中華民族道德。這個活動發動全國上下力量,結合各姓氏家族,以“仁者愛人,親情永存”為目標,讓優良的傳統文化精神永續不息。決心海內外華人同胞看到了,心聲百姓聽到了,來自兩岸全球的不同姓氏家族共聚參與此盛會,說明大家的心願是一致的,所追求的目標是相同的。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