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兩岸政治關係穩中有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進一步得到鞏固,民間政治對話建立機制化平臺,對於敏感的“深水區”話題不再簡單回避,在對話中求同化異。
2013年6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這是中共新領導班子上任後,首度透過國共平臺安排的具有“兩岸高層對話性質”的會面。經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授權,吳伯雄表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行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是臺灣方面首次對大陸提出的“一中框架”作出積極回應。此後,馬英九又在紀念汪辜會談20週年茶會上提出“不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臺灣獨立’”的“新三不政策”。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朱衛東認為,臺灣方面的明確態度顯示,國共兩黨在認同維護“一中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已達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兩岸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為兩岸關係一年來的新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提供了關鍵動力。
10月6日,習近平在印尼巴厘島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重申,“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與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表明瞭對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的基本考慮。
隨後,中臺辦、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簡短寒暄,雙方同意建立直接聯繫,加強交流溝通,實現互訪。“張王會”寫下了六十年來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度直接會面的歷史新頁,標誌著兩岸在推動政治對話商談進程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樣的安排既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精神,又適應兩岸關係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在兩岸政治互信和良好合作基礎上實現的,有利於雙方進一步增進了解、深化互信。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經過5年的和平發展,已進入鞏固深化、穩中求進的階段。兩岸兩會已簽署19項協議,兩岸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60多年來最密切的水準。兩岸關係中一些相對較為容易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政治分歧成為兩岸關係進一步深入發展的制約因素,且越來越難以回避。
兩岸政治分歧中,有政治定位問題,有歷史遺留問題,有兩岸關係演進中產生的問題,也有外部勢力干涉造成的問題,其中一些重大問題一時不易解決。大陸方面主張兩岸雙方應逐步為今後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創造條件,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在兩岸正式政治商談一時還談不起來的情況下,兩岸專家學者幾乎不約而同地提出可以從民間開始對話。
10月11日,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在上海舉辦,首次由“紅”、“藍”、“綠”三方智庫共同主辦,論壇集中討論兩岸重要政治議題,為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搭建了重要平臺,為未來兩岸官方正式進行政治對話打下基礎。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該論壇對促進兩岸政治和解、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2013年堪稱兩岸民間政治對話元年。
隨著和平發展理念受到越來越多兩岸民眾的認同與支援,激進“臺獨”主張進一步失去市場。民進黨迫於各種壓力和考慮,作出調整兩岸政策的姿態,但在實際作為上,仍反對服貿協議、抨擊大陸在東海劃設防空識別區。誠如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的,民進黨與大陸交往的根本障礙是其仍堅持“臺獨”立場。民進黨企圖在不放棄“臺獨”立場和“一邊一國”主張前提下,用一些模糊的概念作為與大陸交往的政治基礎,大陸不可能接受。民進黨應認清現實,痛下決心,真正放棄不切實際的“臺獨”主張。
不久前,由兩岸媒體合辦的“2013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在臺北揭曉,“進”字高票當選。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指出,今年臺灣的各式民調中,兩岸政策是滿意度較高、民眾比較有感的一項。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邵宗海認為,一年來的事實證明,中共十八大後的兩岸關係保持了連續性,且穩定當中有新的作為。
習近平會見吳伯雄時說過,“兩岸關係已站在新的起點上,也面臨著重要機遇”。展望2014年,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指出,新一屆中共領導集體對臺灣問題將更加從容和自信,對臺工作更加積極、靈活和有彈性。新的領導集體將總體上繼承上一屆領導集體的方針政策,同時有更加具體的政策作為。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