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明(臺北):上周,臺灣最引人注目的新聞應該是民進黨發佈的“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
孫立極(北京):民進黨自2012年“大選”失敗後,黨內外一直傳出將檢示兩岸政策的聲音。2013年5月民進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後,就宣佈將舉辦9場討論中國政策的擴大會議。這場被外界稱為“華山會議”的大討論,熱熱鬧鬧開了大半年時間,在去年底召開的最後一場結束後,傳說民進黨將發佈一份總結報告,指引未來兩岸政策走向,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吳亞明:不想,答案揭曉,“總結報告”變成了“檢討紀要”,而且,還是註明2014年的紀要。當然,兩岸對“檢討”的理解略有不同。臺灣語境中,檢討即總結,沒有反思錯誤的意思。有當地媒體稱,這一語匯的改變使文件的重要性“像溜滑梯一樣下降”。而且,6000多字的紀要中,既沒有去年10月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在會上提出的“憲法各表”,也看不到半個多月前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提出的凍結“臺獨”黨綱。
孫立極:民進黨是如何解釋這些變化的呢?
吳亞明:在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會後的記者會上,發言人鄭文燦解釋,不管叫紀要還是報告,基本上都是匯整民進黨八個月各種會議的結論。每部分內容都分為現況描述、情勢分析及對政策的看法。鄭文燦認為,雖然稱為紀要,但還是有一定的政策內涵的。
孫立極:不管民進黨中央如何解釋,關鍵是“檢討紀要”看不出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有什麼方向性改變,如果一如既往,大半年時間的討論有什麼意義呢?
吳亞明:仔細通讀“檢討紀要”,最大的成果是對兩岸交流的肯定態度——“本黨應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包括智庫與地方執政縣市的城市交流”;再有對大陸學生、大陸配偶的態度,要“營造一個讓陸配、陸生與陸客,尊嚴生活、健康學習及平安旅遊的友善環境”,其中使用的是“陸生、陸配”,不是此前民進黨常稱的“中生、中配”,也算是對大陸民眾表現出了一點善意。
孫立極:可是,民進黨的智庫和執政的縣市不是已經在和大陸交流了嗎?以智庫為例,且不說此前民進黨人多次以智庫名義到大陸訪問,2013年10月,偏綠智庫——“新臺灣國策智庫”已經作為主辦單位之一,在上海和大陸智庫等機構合辦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了。
吳亞明:確實如此,民進黨前民代郭正亮就撰文《民進黨對中政策回到原點》,指出“此處所提到的城市交流或智庫交流並無新意,都是行之有年的既有模式。例如民進黨縣市長推動城市交流,早已絡繹于途,包括促銷水果、促銷觀光、城市比賽等等。2013年8月10日高雄市長陳菊還在天津會見國臺辦主任張志軍,顯見兩岸交流只要不涉及統獨矛盾,大陸並不排斥與民進黨縣市長接觸。”
孫立極:事實上,對於臺灣兩大政黨之一的民進黨,大陸方面也十分關注其兩岸政策的走向。這樣一份“檢討紀要”,相信各方都比較失望。國臺辦發言人次日即表示,民進黨一直聲稱要證明自己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尋求建立與大陸正常交流的基礎,但這份所謂的“檢討紀要”顯然與此背道而馳。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陳先才撰文指出,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沒有實質性突破,還是在原地踏步,虛晃一槍。上海臺灣研究所的倪永傑則對媒體表示,民進黨最後一里路就是從“凍獨”到“廢獨”,舍此別無他途。本來通過“凍獨”算是一次機會之窗,但民進黨當政者放棄了。
吳亞明:即便是民進黨內部,對這份紀要也有不滿者。據臺灣媒體透露,在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被外界稱為“兩個太陽”的黨主席蘇貞昌和前主席蔡英文,以及民進黨內各派系代表均到場。各方意見不一,爭論不休,一度氣氛僵持。次日,被外界稱為挑戰蘇貞昌的謝長廷還召開記者會,披露“大家對這份報告的通過都有意見”。他批評,“檢討紀要”沒有亮點,反而讓人覺得回避、暴露了弱點。謝長廷更透露,民進黨內曾做過一份不公開民調,顯示民進黨兩岸政策民意滿意度為27%,而國民黨則有35%。他認為,民進黨民意滿意度低的主因就是兩岸政策不明確。
孫立極:提出“憲法各表”的謝長廷算是民進黨內的交流派,看起來,這次是民進黨內交流派與保守派的一次角力。如何評價勝負呢?
吳亞明:輸贏結果恐怕很難斷言。不過,最近,蘇貞昌突然拋出了要對中國政策舉辦大辯論的想法。此提議獲得蔡英文的積極響應,黨內各派系也紛紛表示支援。中評社發表社論認為,“蘇貞昌此舉顯然是為了翻轉頹勢”。社論肯定,蘇貞昌“縱使不脫權力運作謀略與為5月黨魁選舉考量,就兩岸關係大局來看,總是一項值得肯定的發展”。只是不知道經過大半年的期待後,外界還有多少耐性等待看到“兩個太陽”的正式翻牌。(本報記者 孫立極 吳亞明)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