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民進黨“凍獨”玩真的嗎?

2014年01月26日 08:1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漫畫諷刺“臺獨”走投無路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日前在民進黨內部會議中,提議凍結“臺獨黨綱”。民進黨內敢動“臺獨”神主牌而不至於被亂炮轟殺的人不多,柯建銘算一個。這是民進黨重量級實權派人物首次打破禁忌提“凍獨”。此情景下,“獨”派的反彈聲浪雖大,已蓋不住“臺獨”日益清晰的散場徵兆。

  兩岸和平 搞政治才有意義

  在2013年12月26日民進黨討論兩岸政策的“華山會議”上,柯建銘突然拿出一份書面文件,建議凍結“臺獨黨綱”,震驚全場。連日來,民進黨內就此話題展開大論戰。

  反對之聲第一時間甚囂塵上。黨主席蘇貞昌27日表態,臺灣早已是“主權獨立國家”,已經“獨立”,沒有“凍不凍結的問題”;“獨”派大佬陳唐山痛批“狗屁不通”、“多餘”;多個“獨”派團體也出面施壓,批評民進黨“看大陸臉色”,“出賣臺灣自由”。

  過去,民進黨試圖調整兩岸政策時,常由子弟兵們先拋風向球,再視情而動。比如前主席蔡英文的幕僚就曾提“臺獨、建國已失去主流市場”,蘇貞昌派系“立委”也曾提議改善大陸赴臺學生待遇,這些聲音一旦碰壁,就會迅速回縮消失不見。

  柯建銘多年擔任民進黨團總召,統籌各派“立委”,斡旋于藍綠之間,實力堅強,自然不是一觸即潰的角色。30日,柯建銘就批評意見回應,“朝野要和解,兩岸要和平,臺灣才能存活”,“這樣搞政治,才有意義!”

  柯建銘尖銳指出,如果民進黨總以膝反射方式處理兩岸議題,就無法消除固定印記,“如何能執政?”他透露,今年民進黨召開首場“中國事務委員會”時,前陳水扁辦公室秘書長邱義仁開宗明義就問“《臺獨黨綱》要不要處理?”結果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就是沒有人敢響應,“坦白說,這個問題可以回避嗎?”

  “獨”派大佬也被說服

  要不要放棄“臺獨”,的確是民進黨無可回避的問題。民調顯示,2012年大選,兩岸關係因素讓5.75%的選民轉向支援馬英九連任。民進黨要贏回執政權,就必須處理“臺獨”。但是,有處理能力的人,從蔡英文到蘇貞昌,誰也不願做挨槍子的出頭鳥。

  柯建銘把話說得很白,他沒有蘇蔡的包袱,所以敢出來說話,“我不可能選領導人,也不會選‘六都’,頂多幹總召,不必猜忌我的論述。”針對黨內人士的諱莫如深,柯建銘說,問題是私底下大家卻都會討論要如何處理“臺獨黨綱”,“這問題不是今天才蹦出來的”。

  民進黨一直在討論兩岸政策轉型,卻總是望“獨”卻步,原地打轉。29日,民進黨拿出了“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初稿,提出要善待陸配、陸生和陸客,應與大陸建立和平共存共榮關係。但是,只要不處理掉“臺獨”,民進黨就無法與大陸方面對話,和平共榮云云也就成了空話。

  不少跡象表明,柯建銘此番發聲不會只是淺嘗輒止的小試探。據臺灣媒體報道,他于上周拋出“凍獨”之後,密集與熟悉兩岸議題的朝野重量級人士接觸。30日傍晚,他拜會“獨派”大佬辜寬敏,後者曾批評柯的主張太單純幼稚。柯建銘表示,雙方溝通後,辜已轉為認同“凍獨”主張。

  對於蘇貞昌的變相反對言論,以及蔡英文的沉默,柯建銘也給他們預留了轉圜餘地。他表示,“主席也講過一些話,我們要建設臺灣,不搞‘臺獨’”,蔡英文也講過“兩岸要堅持和平、共同發展”,“大家的想法與看法都很一致”。

  解開“臺獨”死結的良機

  “臺獨”眼下對民進黨來說是個魔咒,放棄“臺獨”,可能失去深綠基本盤,不放棄則2016年執政無望。現在,有足夠人脈實力的、對民進黨忠貞程度不容置疑的柯建銘提出了“凍獨”構想,這可能是民進黨解開死結的契機。

  如果柯建銘的提議真被採用,民共交流將有望實現。最直接的訊號是,國臺辦發言人表示:民進黨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凍結“臺獨黨綱”的主張,這是一個積極信號;如果能成為民進黨共識,將是民進黨朝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民進黨“天王”謝長廷此前訪問北京提出的“憲法共識”,並未獲得北京首肯。柯建銘的“凍獨”主張之所以得到前所未有的積極回應,是因為他沒有嘗試取代被國共視為兩岸交流政治基礎的“九二共識”,卻朝著放棄“臺獨”的方向靠近了一步。

  “凍結”二字,意味著存而不用。臺灣媒體評論,這是個高明的表述,一方面擱置了“臺獨”,另一方面它並未廢棄“臺獨”。深綠雖然不滿,但至少感覺沒被逼入絕路,民進黨由此也給自己留下餘地。

  大陸學者也給予相當積極的評價,廈大臺研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陳先才發表文章說,“凍獨”主張務實而具前瞻性,在事緩則圓的道理下,“凍獨”可望為民共關係解凍,提供“不是最滿意,但可勉強接受”的積極方案。

  民進黨能不能抓住這個轉型的契機,就看蘇貞昌與蔡英文們的了。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