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觀點認為,近期臺灣的學生運動,凸顯的是青年對未來的焦慮。其實在臺灣青年世代中,博士畢業一年後的失業率,甚至比高中、職高畢業生還要高。但這個群體礙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默默“流浪”。相比之下,大陸高學歷者主動創業的新聞近期屢見報端,北大法律碩士賣米粉、海歸博士炸排骨成為主流媒體認可的擇業觀念。類似這樣的自主創業,為什麼沒能成為臺灣“流浪博士”的出路?他們放不下的,又是什麼?
不為瓦全?放低身段是種智慧
1111人力銀行副總何啟聖告訴導報記者,臺灣的整體失業率是4%。但20歲-24歲的失業率超過12%,很多找不到工作或者發覺就業形勢不好的大學畢業生,會選擇繼續讀研究生,碩士畢業再繼續讀博士。現在臺灣每年畢業的研究生有7萬人,其中博士有5000人。這5000名博士中,很多人當初只是為了逃避就業,並非對學術研究感興趣。
據何啟聖介紹,臺灣的博士一般要麼繼續從事研究工作,要麼進入學校當教職,但實際上臺灣並沒有那麼多教職崗位。在美、日,10個博士中大約有6個會進入企業界,但臺灣這樣的機會並不多。因為臺灣服務業比重高達七成以上,且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剛畢業的博士自我期許甚高,他們雖然希望進入企業的中高層,但中高層職位對資歷相對看重,資歷偏偏是博士最欠缺的。
教職難尋、企業難進,“不為瓦全”的博士一旦遇到就業瓶頸,“流浪博士”就成了一種逃避現實的選擇。對此,何啟聖認為,對剛畢業的博士來說,最好的就業方案就是放低身段,到與所學專業相關的產業中,從基層做起,顯現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開始就要求從中層職位做起。
而對於“博士賣雞排”一事,何啟聖則認為,從提高民眾素質的角度而言,這是好事,但對於稀缺的教育資源來說,這絕對是一種浪費。
大陸雖好 無名之輩亦難闖
韓博士的專業是大陸研究,所以他的擇業方向並不局限在教職方面。他認為自己可以做大學老師,也可進企業或“政府”擔任諮詢顧問。對他來說,因專業之便,在臺灣或大陸發展,都是可能的選擇。韓博士介紹,前兩天還有朋友在問自己,要不要去廣西任教,他也正在考慮中。影響韓博士“登陸”意願的,主要是一些現實問題。他說自己還未婚,暫時沒有後顧之憂,但也要妥善安排好父母的生活才能放心離開臺灣。
到大陸高校任教,韓博士認為薪資方面比較不用擔心,畢竟大陸薪資跟臺灣差別不會很大,而且大陸科研經費相對充裕,也是一種吸引力。而在臺灣一所高校擔任助理教師的林博士則認為,身邊確實有到大陸發展的博士朋友。對名氣較大的資深教授,大陸高校開出的薪資條件可能會很好;但如果是默默無聞的年輕博士,拿到的薪水就很一般了。如果有海外求學經驗的臺灣博士,更多選擇往歐美、新加坡或香港尋求發展,也是因為待遇更好一些。
何啟聖也認為,臺灣的“流浪博士”到大陸就業並不現實。大陸每年畢業的博士人數已經很多,根本不缺博士。另外,大陸雖然也會引進臺灣的博士任教,但一般都要求有經驗、有名氣,並且是科技研發專業的博士居多。“流浪博士”群體中很多人就讀的是人文、社科類專業,要在大陸闖出名堂不比在臺灣容易。(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 楊思萍 實習生 于小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