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共中央臺辦、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抵達臺灣,開啟為期4天3夜的訪問。這是1949年以來大陸對臺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踏上寶島臺灣的土地,成為兩岸關係發展新的里程碑。張志軍此行深入臺灣基層,展現了大陸對臺工作的“親民之風”,也拉近了兩岸距離,鞏固擴大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對打開兩岸關係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田葦杭
深入基層傾聽真實民意
張志軍此次訪台之旅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鞏固深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今年2年,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王郁琦應邀首訪大陸,與張志軍在南京舉行首次正式會面,為兩岸關係發展邁出歷史性一步。在首次“張王會”上,王郁琦邀請張志軍適時回訪。經過雙方努力,張志軍終於在6月25日“如願以償”,踏出了65年來的珍貴一步。
張志軍25日抵達臺灣後,首先與王郁琦舉行第二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張王二會”)。26日上午,張志軍參訪新北市汐止厚德里活動中心,隨後在新北市長朱立倫陪同下參訪土城頂埔公共托老中心,在與老人一起午餐後與朱立倫正式會面。下午,張志軍一行參訪維格餅家五股總公司,並與中小企業主舉行座談;隨後到訪烏來瀑布,與原住民交流。當晚,在“陸委會”安排下與10位臺灣藍綠學者座談。27日,張志軍乘高鐵南下高雄,與高雄市長陳菊會面,隨後參訪中都濕地、受“八八風災”摧毀重建的小林村,並與杉林區的木瓜果農座談。下午,赴佛光山與星雲大師會面,隨後參訪義守大學,並與部分學生座談、共進晚餐。當晚,張志軍與王郁琦再度會面,舉行茶敘,就兩岸政治協商等議題交換意見。28日,受抗議民眾潑漆事件影響,張志軍取消原定參訪漁港行程,改與高雄漁會理事長在酒店舉行會面,並隨後搭車至臺中,在臺中市長胡志強陪同下參訪惠明盲校,傍晚搭機返回大陸。
從行程安排上看,張志軍此行深入了解了臺灣各階層,特別是“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者、中南部及青年學生)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看法與建議,真正完成了“傾聽之旅”、“溝通之旅”的使命,對於大陸準確掌握臺灣民情動脈,出臺“更接地氣”、更有的放矢的對臺政策,爭取臺灣民眾的支援與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親民風”獲輿論普遍肯定
張志軍此行馬不停蹄與基層民眾廣泛接觸,其“身段柔軟”的姿態以及由此展現出來的大陸對臺工作“親民風”獲得島內主流輿論普遍讚譽。
首先,張志軍的親和力作風獲得讚譽。輿論認為,張志軍一下飛機就親切地用閩南語向大家問候;在觀看原住民舞蹈時,張志軍特意披上泰雅族披肩;在基層活動中心與里民聊天時,不忘給小朋友送上熊貓玩偶,並祝福跳舞的大媽“今年20,明年18”,充分展現了儒雅帥氣、幽默風趣、具有親和力的個人氣質,打破了此前臺灣民眾對大陸官員的刻板成見。
其次,大陸對臺工作“親民風”受肯定。輿論認為,此次訪問行程安排“重基層,輕政黨”,交流的重點對象鎖定“三中一青”,顯示大陸對臺工作走“親民風”,也透露大陸對臺工作將更為細膩、更有的放矢、更“接地氣”,並標誌著大陸對臺政策已開始結構性轉變,“得人心”的大陸對臺工作時代正式到來。此外,張志軍與臺灣各階層廣泛接觸,還顯示大陸願了解臺灣最真實民情;而與高雄市長陳菊、泛綠學者的見面座談,則顯示大陸願傾聽多元意見。
兩岸關係發展又一里程碑
張志軍此次訪問對於兩岸關係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象徵著兩岸事務主管機關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正式建立,更確立了兩岸關係發展不可逆轉的態勢,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一是標誌兩岸事務主管機關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的建立。張志軍的回訪是“兩岸關係發展得以正式化、正常化、常態化、官方化的一個里程碑”,標誌兩岸事務主管機關常態化溝通聯繫機制正式建立,有助於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進一步溝通交流,也有助於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
二是解決了兩岸關係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在“張王二會”中,兩岸雙方就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中的具體問題進行溝通,就多項談判中的膠著議題達成重要共識,包括大陸同意未來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納入人道探視權、“鬆口”就陸客赴臺轉机進行研究、正面回應臺灣參加TPP、RECP等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問題,為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消除了阻礙,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三是堅定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信心。張志軍此次訪問是在臺灣爆發反服貿事件的背景下進行的,受其影響,訪問時間由3月延至6月。然而,張志軍的“如期赴約”顯示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局不受島內政治紛擾影響,兩岸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張志軍訪台行程的圓滿、成功也表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受兩岸主流民意支援的,由此將更加堅定兩岸同胞和平發展的信心,確定兩岸關係發展不可逆的態勢。
(原標題:張志軍首度訪台開啟兩岸關係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