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啟海峽兩岸世界史學者合作研究的新模式
由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葉聖陶研究會主辦的“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8月22日—23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浙江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西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蘇州科技學院的12位大陸世界史專家,與來自臺灣大學、臺北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交通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中正大學、暨南國際大學的9位臺灣世界史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這是海峽兩岸世界史學者第一次比較集中、正式和高層次的會面,旨在增進相互了解,共同推進世界史學科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葉聖陶研究會會長嚴雋琪出席了論壇開幕式併發表致辭。嚴雋琪表示,世界史是我們更深入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研究世界史,實則表達的是中華民族或東方人的視角。正所謂,所有傳統的、民族的文化都要放在全球的視野中與當代文化潮流展開一番博弈,從中脫穎而出的,才是民族的底色。她希望,本次論壇可以開啟海峽兩岸世界史學者合作研究的新模式。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楊肅獻教授和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錢乘旦教授分別代表臺灣學者和大陸學者致辭,並介紹了世界史學科在臺灣和大陸發展的歷史、現狀和特點。楊肅獻指出,臺灣史學界引入“世界史”概念是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大學的“西洋史”改成“世界史”進行教學。2002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設立“世界史研究室”,具有代表性意義,開始培植世界史人才。2008年成立“臺灣世界史討論會”,希望藉此建立一個臺灣的世界史研究群體,迄今已舉辦25次討論會。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先後有近60位留學生在歐美取得世界史博士學位,明顯提升了臺灣世界史研究力量。近20年來,臺灣的世界史研究在質與量上都有長足進步,與臺灣的中國史和臺灣史的研究比較起來,世界史研究群體的平均素質也是最好、最有活力的群體。但在研究領域上,還存在著廣度不足的問題,過度集中于歐洲史,而歐洲史又過度偏向於英國史、法國史,臺灣的世界史學界還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錢乘旦介紹了大陸的世界史學科發展歷程,指出目前已進入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時期,呈現出選題和方法多樣化、史料豐富化、研究深入化、進展國際化的局面。研究領域大體覆蓋了各大地區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研究時段也基本完整。不足之處是研究人員還偏少,人員素質特別是外語中的小語種及古代語言的素質需進一步提高,研究領域還有待進一步拓展,以滿足國家需要。
討論會上,大陸學者分別就大陸的古代史、中世紀史、東亞史、英國史、法國史、德國史、俄國史、美洲史、中東史、非洲史及西方史學史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作了介紹,其領域的廣博與團隊合作令臺灣學者嘆服;臺灣學者則結合自己的學術經歷和研究選題闡發感想和意見,其研究的精細令人印象深刻。兩岸學者一致認為,世界史是一個面向域外文明的學科,因此需要創造更多的條件,加強與國際的對話與交流。雙方在人才培養模式、科研管理方式等問題上也互有啟發,深感還有進一步開拓交流的空間,如大陸出版界能否吸收發表臺灣學者的研究成果等。
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劉新成參加論壇並作會議總結。他指出,以往海峽兩岸世界史學科交流相對欠缺,此次論壇通過小範圍、高層次學術對話,使海峽兩岸學者實現了“面對面”的深度研討、交流和互動,不僅在學術上有切磋,而且兩岸學者在課題選擇、方法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更引發了關於“中國人應如何研究世界史”的共同思考,希望這樣的互訪能常態化,使兩岸在世界史學科的合作上真正有機制上的創新。
(薄潔萍)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