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開幕式。
9月6日,第五屆“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在香港舉行。這個在臺北、上海等地建立起來的品牌交流活動首次移師香港,主題是新穎的“黃埔精神與青年傳承”,會場選在會展中心,董建華、張曉明、曾鈺成等知名人士出席。與會海內外嘉賓約200人,臺灣退役將領來了20多位。黃埔師生親友等聚在一起,充滿赤誠的情感。
黃埔人有親情在
孫中山與香港淵源深厚。上海市海外聯誼會會長沙海林致辭時說,香港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發源地,為黃埔精神的誕生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中央駐港聯絡辦副主任楊建平表示,香港以“一國兩制”的特殊角色,在兩岸關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次論壇在香港舉辦,可激勵兩岸三地的有志青年溫故知新、繼往開來。
臺灣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與女兒許琦燕、外孫許念三代赴港出席論壇,許念近年來一直為兩岸交流盡力,為黃埔後代的聯絡做了許多事務。
全國政協委員胡葆琳是黃埔二期學生胡靖安將軍之女,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兩岸交流。她與許歷農、聶力(聶榮臻之女)共同發起並組織了前四屆“中山·黃埔·兩岸情”活動,並且擔任本屆論壇籌委會主席。居港30多年的胡葆琳說,黃埔精神是父親留給我的精神遺產,香港的獅子山下同舟共濟努力拼搏的精神充實了我,讓我更加堅強。無論黃埔精神,抗戰精神還是獅子山精神,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現在的香港很需要正能量、正面的聲音。她說:“臺灣的黃埔係將領都年事已高,我們這些黃埔二代也不年輕了,時不我與。我覺得,這些年為組織論壇所經歷的辛苦都值得!”
黃埔一期生徐向前元帥之子徐小岩將軍說,黃埔精神已融入我的血液中。它是兩岸共同的財富。我與臺灣的黃埔人交流,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父親晚年為肺病所困,在去世前四個月還堅持會見了從臺灣來的黃埔一期同學鄧文儀。‘黃埔’,在父親心中是很重的。”
黃埔一期生鄭洞國之孫、民革中央副主席鄭建邦說,黃埔一代二代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是從皮肉上熬出來的,他們經歷了戰爭,經歷了與祖國命運共同顛沛流離的難忘時期。今天我們也應該有這種憂患意識。
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說,黃埔人都是有黃埔情節的,兩岸黃埔一家親,黃埔精神的傳承,也是黃埔人之間親情的延續。她提倡黃埔人的下一輩之間多相互交流、主動來往,接力傳承黃埔精神。她認為,現在海峽兩岸只要一說到“黃埔”是有共同語言的,是不分國共、不分你我的。“大家都是黃埔人,有親情在。”
精神高昂 慷慨論事
黃埔人的論壇,發言總是十分熱烈,話題緊扣時局風雲變幻。
許歷農老將軍說,我雖然95歲了,每每聽到振興中華、再造漢唐盛世的高論,依然熱血沸騰。
臺灣退役上將陳廷寵表示,日本右翼的企圖心特別強,認為日本太小,總想著侵略。我們中華民族無侵略別國的野心,只求國泰民安,不再受外強的宰割,對固有疆域更有保護的責任。我們應團結自強。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致辭表示,近20年,“臺獨”分裂勢力活動猖獗,海內外黃埔同學戮力同心,堅決反對“臺獨”,尤其是臺灣的黃埔中堅在逆境中堅持民族大義,“雖千萬人吾往矣”,精神難能可貴。
鄭建邦談到兩岸關係時建議,兩岸黃埔人團結一致,既要積極發聲,建言獻策,還要身體力行,多有作為。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羅援認為,弘揚黃埔精神要拿出實際行動。兩岸雖政見不同,但同根同祖。兩岸黃埔人要為維護“祖權”多做一些實際有用的事。他建議在釣魚島和南沙維權行動中,兩岸聯合巡航;兩岸召開研討會,對外公佈中華民族對這些島礁擁有主權的歷史證據和法理依據;兩岸合資在南海共同開發。
香江論壇還邀請青年嘉賓就“黃埔精神與青年傳承”進行互動交流,大家認為,當代青年雖不能像黃埔初期的青年那樣,但也有自己的歷史使命,要在和平環境中保持對社會、對國家負責任的態度。
香港年輕人從黃埔精神中領悟到什麼?香港鐘錶業協會主席高鼎國認為,要勇敢面對挑戰,走出屬於自己這一代的路,還要學習黃埔人的犧牲精神,對國家、社會事務多一點奉獻。
黃埔後人、上海市政協委員江山說,他的民族觀念是“後生”的,小時候在國際學校唸書,沒有學中國歷史,甚至不了解抗戰、清朝。他14歲去美國留學,看到華人受歧視被欺負,感到國家要強大才不會被看不起。如今在京滬合辦國際學校的他,要彌補一個短板:中國歷史列入課程。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