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核心要點: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孫中山先生的夙願,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夙願,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願。我們說的中國夢,就是這個民族夙願的生動表述。中國夢與臺灣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
■ 兩岸雙方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基礎,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這個基礎是兩岸關係之錨,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 “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
■ 我們“願意首先同臺灣臺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深入了解臺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臺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
■ 兩岸青少年身上寄託著兩岸關係的未來,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他們多來往、多交流,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後能夠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一項神聖歷史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保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連續性基礎上,準確把握兩岸關係發展大勢,就臺灣問題和對臺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許多富有創見的新理念新觀點新要求,引領對臺工作取得新的重要進展,豐富發展了中央對臺方針政策,是我們做好新形勢下對臺工作的行動指南。
一、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鬥目標,是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一面精神旗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孫中山先生的夙願,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夙願,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願。我們說的中國夢,就是這個民族夙願的生動表述。中國夢與臺灣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該成為兩岸關係的主旋律,成為兩岸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要求我們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思考和謀劃對臺工作。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總任務決定了新形勢下對臺工作的總目標,就是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中國夢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實現這一目標就要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要高舉中國夢的旗幟,最廣泛地團結臺灣各界民眾,讓兩岸同胞組成“夢之隊”,都成為中國夢的參與者、書寫者,共同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二、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近幾年來,兩岸關係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開創出和平發展的新局面。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各方面的基礎尚不牢固,面臨的問題增多、阻力增大,“臺獨”分裂勢力仍然是對臺海和平的現實威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歡迎更多臺灣同胞參與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列中來,大家一起努力,出主意、想辦法,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鞏固和擴大兩岸關係發展成果,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指出,兩岸雙方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基礎,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這個基礎是兩岸關係之錨,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他以前有過什麼主張,只要現在願意參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針對今年臺灣發生的“反服貿協議風波”對兩岸關係造成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臺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臺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揭示了當前對臺工作和兩岸關係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和主要任務,闡明瞭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必要條件和強大動力,體現了我們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戰略定力、戰略自信和堅強意志。我們要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出發,不斷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趨勢不中斷不逆轉,維護國家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應有貢獻。
三、倡導“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一家人。兩岸各界大交流局面的形成,為兩岸同胞增進了解、融洽親情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兩岸一家親”,就是對同胞之愛、手足之情最生動的表達。他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于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廣大臺灣同胞不論省籍、族群等都是我們的骨肉鄉親。臺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自己特定的心態,我們完全理解臺灣同胞的心情。我們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我們願意用親情化解歷史留給臺灣同胞的傷痛,也願意與臺灣同胞一道,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只要是有利於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只要是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我們會盡最大努力辦好,使廣大臺灣同胞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更多受益。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客觀理性面對兩岸關係的歷史與現實,設身處地考慮臺灣同胞的心態和感受,真情顯露對同胞的理解與關愛,追求的是同胞間感情的融洽和心靈的契合,體現了對臺工作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感召力,也為新形勢下我們做臺灣人民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四、為破解兩岸固有政治分歧逐步創造有利條件。近些年來,我們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思路推動兩岸協商談判取得顯著成績。但是,兩岸長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政治分歧始終影響著兩岸政治互信的提升,制約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深度和廣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我們願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對兩岸關係中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可以見面交換意見。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展現了我們願意為破解兩岸政治難題作出努力的決心和誠意,也體現了我們願意推動兩岸雙方開展對話,逐步積累共識,為破解難題創造條件。我們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在今年上半年推動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實現互訪,並建立了兩部門間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會面,達成積極共識,對推動兩岸關係全面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五、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持續發展給世界帶來了機遇,也為進一步推進兩岸經濟融合提供了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願意首先同臺灣臺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深入了解臺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臺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希望兩岸加強經濟領域高層次對話和協調,共同推動經濟合作邁上新臺階。要加快拓展產業合作,擴大雙向投資,深化金融服務業合作,探索新的合作途徑。針對臺灣同胞關心的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兩岸可以適時務實探討經濟共同發展、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途徑,為兩岸經濟合作增添新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體現了對兩岸同胞現實需求和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表明瞭我們願意繼續為臺灣同胞謀福祉的決心和誠意,明確了對臺經濟工作的重點和努力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照顧弱勢群體、擴大兩岸經濟合作的受益面,反映了對兩岸經濟合作進程中有待加強之處的敏銳觀察,為我們改進工作指明瞭方向。
六、增進兩岸同胞互信,加強青少年交流。近百年來兩岸同胞聚少離多,彼此之間對一些問題的理解不盡相同。近年來,部分臺灣同胞對兩岸關係快速發展憂慮增多,心態複雜敏感。面對這一情況,同胞之間應加強理解與信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任重道遠,需要加深兩岸同胞相互信任。同胞有了互信,很多難題就容易找到解決辦法”。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擴大兩岸社會各界各階層民眾的接觸面,面對面溝通,心與心交流,不斷增進理解,拉近心理距離。習近平總書記尤其關心兩岸基層民眾和青少年的交流,強調要讓廣大臺灣同胞特別是基層民眾都能更多享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好處。兩岸青少年身上寄託著兩岸關係的未來,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他們多來往、多交流,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後能夠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闡明瞭進一步加強兩岸各界各領域交流的重要性,集中反映了要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與民意基礎的深謀遠慮。我們要繼續在不斷擴大兩岸各界各領域交流、交往的過程中,更多加強兩岸基層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交流往來,不斷融洽同胞感情,增進相互信任,促進心靈相通。
對臺工作是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通過對臺灣問題的長期觀察和深入研究,針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所作出的對臺工作重要論述,展現出鮮明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攻堅克難的進取意識和創新思維,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深化了推進對臺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最廣泛地團結臺灣同胞,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