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一帶一路”,臺灣經濟翻轉良機

2015年08月11日 08:01:00 來源:深圳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帶一路”在臺灣有多熱?近日第六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在臺北舉行,將主題鎖定“一帶一路”,不僅有重量級的產官學界嘉賓捧場,也有中小企業代表乃至普遍民眾前來尋覓商機。

  駐臺記者了解到,近期“一帶一路”已成臺灣各種商業、經貿座談、研討、峰會及論壇的焦點話題。

  要創富,看“一帶一路”

  從記者駐臺半個多月以來,平均每週都有一至兩場產官學界會議探討臺灣經濟前景與未來,必觸及“一帶一路”及“亞投行”話題。之前,臺灣最具影響力的財經月刊《遠見》更是派出採訪團隊赴大陸數城市,剖析“一帶一路全球矚目,臺灣的機會在哪”。

  臺企聯會長郭山輝1991年到廣東東莞設廠,如今已是兩岸知名的臺商標桿人物。在7日的創富論壇上,他說,“‘一帶一路’是為臺商開路”。他關注大陸的三大發展藍圖:京津冀、長江發展帶及“一帶一路”。他個人做過調查,三者在谷歌、百度的搜索量分別為250萬、300萬、1000萬,可見“一帶一路”的熱度;兩岸企業家都在談“一帶一路”,他呼籲臺商別再錯失大好機會,應抬頭看“路”,提早佈局。

  對旺報創始人蔡衍明來說,大陸是他事業茁壯的故鄉,他還記得1992年初到大陸投資時,那一年臺灣的GDP是大陸的一半,如今大陸的GDP已是臺灣的20倍,大陸也從過去的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的市場,而且這個市場的規模是臺灣的60倍,“今年大陸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開始啟動,這是臺灣‘再一次’難得的機會,就看我們能不能好好把握”。

  臺灣政大博士生張書瑋就職于一家從事兩岸經貿的公司,創富論壇安排了全天的五場專題演講、兩場關注金融創新及兩岸電子商務的專題討論,晚上還特別為青年學子加開了一場關於創業的分論壇,邀請兩岸創業前輩就兩岸目前創業環境與機遇分享實戰經驗。張書瑋告訴記者,自己是來替老闆開會,看看在大陸“一帶一路”戰略中能否找到商機,當然也不排除尋覓對自己有益的資訊。他在政大攻讀政經專業,而即便高學歷在臺灣亦難找到滿意工作,他有不少同學在大陸謀職。

  臺灣經濟翻轉的大好機會

  “臺灣沒有關起門來的本錢,必須走出去。”臺灣外貿協會董事長梁國新同樣發出呼籲。7月23日,他在2015天下經濟論壇夏季場演講時指出,2015年全球出口動能不強,各界充滿隱憂。臺灣狀況不好,上半年比去年同期衰退7.1%,6月單月就減少13.9%。對外貿易是臺灣經濟命脈,臺灣的貿易依存度2014年就超過110%。

  梁國新認為,全球經濟減速背景下,“一帶一路”效益對臺灣愈發重要,參與“一帶一路”不但能創造出口商機,增進就業,臺灣產業也能在貿易、醫療、資訊、環保等領域,找尋新投資機會。

  東吳大學企管財經講堂5日舉辦以“亞投行”主議題的研討會,臺灣當局財政部門負責人張盛和到會表示,臺灣市場規模小,經濟倚賴出口貿易,“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是臺商向外開拓商機的絕佳機會,可讓臺灣閒置資金和技術人才有好的發展機會,進而拉抬出口表現。

  臺企中鼎工程董事長余俊彥說,大陸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將率先由百餘家央企支援,中鼎已和兩家央企簽訂合作意向書,還有一家正在洽談中。“一帶一路”的商機是國際性競爭,臺商要從中獲益,必須要靠自己去闖。

  臺灣經濟研究院大陸產經研究院中心副主任吳福成在報章撰文說,臺灣經濟疲弱已持續一段日子,卻遲遲找不到出路,臺灣擁有產業技術實力的營建、運輸、通訊和網路等相關企業可以在投入“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掘商機,資金雄厚的金融業更可借由亞投行採取的公私部門夥伴關係(PPP)資金配合之融資模式,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獲取更大的金融效益。這將是臺灣經濟“翻轉”的大好機會。

  商界喊話盼分食“大餅”

  臺灣商界則緊急向臺灣行政當局喊話,呼籲儘快通過兩岸服貿貨貿協議以分食“一帶一路”大餅。在7月30日臺灣商業總會舉辦的座談會上,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毛治國率近40位各部門官員與各臺商界各公會理事長對談。

  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表示,大陸規劃“十三五”以及“網際網路+”、“一帶一路”等政策,也鼓勵臺商加入,反觀臺灣本身卻信心不足,服貿、貨貿直接影響到企業成本,需要儘快通過,也希望兩岸能加快陸客轉机的商談,讓臺灣成為亞太轉運中心,以活絡臺灣經濟。座談會整理出66個相關提案。

  臺北市商業會理事長王應傑說,當局制定政策時需全盤考慮。此外,臺灣經濟內耗太久,貨貿、服貿不過,“一帶一路”大餅也分食不到。他說,“一帶一路”是鼓勵產業向外投資,所以臺當局還是要加快推動服貿、貨貿通過,臺灣內部才有機會。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深圳商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