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各國媒體聚焦“習馬會”的哪些方面?

2015年11月08日 09:01: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7日下午在新加坡舉行會面。

  習近平在致辭中表示,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過去七年,臺海局勢安定祥和,兩岸關係成果豐碩,兩岸雙方和廣大同胞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正因為有了這七年的積累,兩岸雙方才能邁出今天這歷史性的一步。

  馬英九在致辭中回應稱,當前的兩岸關係,已經是1949年以來最為和平穩定的階段。今天在雙方這些年來建構的“制度性協商”之下,達成了兩岸和解與合作,推動了永續和平與繁榮,而這也是兩岸及國際社會共同的期待。

  據央視報道,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介紹兩岸領導人會面成果時表示,兩岸領導人在會面中以相互尊重和建設性的態度,圍繞推進和平發展、致力民族復興的主題,坦誠深入交換了看法。他強調,我們關心的是,推動兩岸關係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我們更加看重的是,兩岸關係過去66年曆程給人們的啟迪,更加看重兩岸關係的未來。

  對此,各國媒體均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下面讓我們來盤點下各方關注的焦點。

  11月7日,兩岸領導人會面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這是習近平同馬英九握手。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握手

  美聯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紛紛聚焦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握手的歷史時刻,並第一時間發佈了快訊。此外,還在稍後的詳訊中回顧了1949年之後兩岸關係的歷史進程,稱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法新社稱,“習馬會”在推動兩岸穩定發展等層面上,是“向前邁進最為顯著的一大步”,成為兩岸關係史上的關鍵里程碑。

  美聯社稱,兩岸有關部門2008年以來簽署了23項協議,而兩岸領導人今天的會面將兩岸關係“帶入了新局面”。

  11月7日,兩岸領導人會面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這是習近平同馬英九在交談。 新華社記者饒愛民攝

  稱呼

  “習馬會”在新加坡舉行的消息一經傳出,便引來各家外媒對於習近平與馬英九會面時如何稱呼的種種猜測。事實上,11月4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就已宣佈,此次會面雙方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和名義舉行、見面時互稱“先生”,是經雙方商定的。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體現了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

  會面甫一開始,所有人就座後,習近平微笑詢問:“馬先生,我們可以(開始)了吧”。正式致辭中,習近平以“尊敬的馬英九先生”開場。約4分半鐘後,他說:“我先講這些,謝謝馬先生,謝謝大家!”

  隨後,馬英九致辭,以“習先生”開頭,5分鐘的開場白內5次提到“習先生”。

  有媒體分析,以先生稱呼對方,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跨越了66年的時空。

  11月7日,兩岸領導人會面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這是習近平、馬英九在揮手致意。 新華社記者饒愛民攝

  顏色

  美國《紐約時報》和路透社在今天的報道中關注了習近平與馬英九各自佩戴領帶的顏色。其中,路透社文章稱習近平佩戴的紅色領帶與馬英九佩戴的藍色領帶的顏色分別代表他們所屬政黨。

  此外,有些外媒則聚焦于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握手的會場佈置顏色,其中,黃色背景板引起了熱議。

  里程碑

  新加坡媒體紛紛以“締造歷史”為題,對此次“習馬會”進行大規模宣傳。《聯合早報》援引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觀點指出,新加坡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1993年促成了歷史性的“汪辜會談”,如今兩岸在職最高領導人的會面,其層級更高於汪辜會談。鄭永年表示,當新加坡進入後李光耀時代,現任總理李顯龍領導下的新加坡,也希望繼續扮演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角色。

  澳大利亞兩大媒體集團旗下主流大報均以大篇幅報道“習馬會”。《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國際編輯沃克爾在評論中表示。亞太地區的目光將帶著極大興趣聚焦這次歷史性會面,這顯示出中國大陸在處理臺灣問題上可能會採取更靈活的措施。

  法國主要日報《費加羅報》網站4日刊登的文章稱,分析人士認為,這次會面將能夠使兩岸在最高層建立直接和持久的聯繫。

  英國《每日郵報》也稱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是兩岸關係自1949年以來的重大轉變。

  (綜合人民網、新華網、環球網、中國新聞網消息編發)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寧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寧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