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上桌了”——臺灣輿論熱議大陸31條惠臺措施接連“落地”
新華社臺北4月12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廈門60條”“溫州24條”“昆山17條”“上海12條”……“31條惠及臺胞措施”自2月底發佈以來,配套措施在各地接連推出,受到臺灣輿論高度關注。島內媒體以“牛肉上桌了”“遍地開花”等詞彙,形容這些措施的含金量和涵蓋面。
臺灣《經濟日報》詳細報道了大陸各省市相繼推出的相關配套措施,並刊發題為《惠臺31條措施的牛肉上桌了》的社論指出,有關措施對臺灣企業和人民而言,最重要的是有多少實在的牛肉,“廈門60條”的意義代表“31條惠及臺胞措施”是實在的牛肉,而不是華麗的挂飾。
《聯合報》報道也以“上桌”形容相關配套措施出臺,並詳細解析對臺灣人才的適用性和吸引力。據該報報道引用學者分析認為,這些措施面向廣,涵蓋生活、就醫、交通等領域,代表“兩岸一家親”理念得到落實。
《中國時報》報道說,大陸緊鑼密鼓推動“31條惠臺措施”落地,遍地開花。以“廈門60條”為例,範圍涵蓋中小學、青少年、科研機構、高教及臺企領域,可說是無所不包。該報將大陸各地相關配套措施製成圖表,涉及福建、上海、江蘇、浙江、四川、山東、湖北、廣西等多省市。
《中國時報》還報道了臺灣青年對惠臺措施“落地”的看法。一位臺青評價說,配套措施更具體、更細化,還公佈了相關聯繫窗口,力度更直接,使臺灣人才赴大陸發展有更多可能性。
《旺報》則引述學者觀點說,有關措施是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一系列具體實踐,可謂“潤物細無聲”,深得人心。該報評論文章還指出,有關措施會讓臺胞“用腳投票”,認同“兩岸一家親”,到大陸創業發展。
聯合新聞網就“廈門推出60項惠臺措施,你會心動嗎”進行民調。截至12日中午,92%的受訪者選擇“會”,原因包括“在臺灣待遇太差,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之常情”“臺灣政策令我失望,讓我想離開”等。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