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博鰲論壇開幕 李克強演講  >   各方評論  >   正文

2014博鰲論壇“五大熱詞”解析

2014年04月09日 16:37:00 來源:新華網海南頻道 字號:       轉發 列印

  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8日在海南召開,來自海內外約3000位政、商、學、媒等領域的嘉賓齊聚博鰲小鎮,共同探討亞洲發展的新動力、區域一體化之路,以及亞洲金融與貿易的新格局,圍繞這些話題,此次論壇呈現出“五大熱詞”。

  增長新動力:經濟結構升級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經歷著重大變革,亞洲經濟體面臨著一系列重大挑戰。本次年會主題確定為“亞洲的新未來:尋找和釋放新的發展動力”,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目前,新興市場國家和亞洲多數經濟體增長放緩,原有的增長動力有所減弱。”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說。

  日前發佈的《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競爭力2014年度報告》指出,經濟減速已成為亞洲各經濟體揮之不去的隱憂,尋找和釋放新的增長動力也成為亞洲各經濟體共同努力的方向。

  “這次論壇把重點放在結構性改革上,不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也是亞洲各經濟體共同面臨的問題。”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希雨說,希望通過凝聚亞洲各國共識,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本次論壇從宏觀經濟到產業結構,從教育與就業的關係到社會分配的公平問題,從資源環境到高科技產業的提升,一個共同的主題是解決結構性矛盾。

  與會嘉賓指出,亞洲國家正面臨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結構的雙重挑戰,許多經濟問題單靠財政和貨幣政策並不能夠解決,必須依靠結構性改革釋放新的增長動力,以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亞洲新“絲”路:多元開放融合

  習近平主席2013年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時,分別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專門設置了“絲綢之路的復興”分論壇,同時對“海上絲綢之路”進行探討。

  “兩條‘絲綢之路’倡導的是經貿、金融、文化、互聯互通等全方位的合作,更具有多元性。”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說。

  中國主張,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創新合作模式,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格局。 

  與會嘉賓認為,“新‘絲’路經濟帶”將加強歐亞大陸的聯繫,一個成熟的經濟地區和一個正在興起的經濟地區的融合,將對世界經濟版圖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惠及中國和沿線國家的重要橋梁。

  席勒學會創始人海爾嘉·澤普說,一味重視虛擬財富的增值讓世界經濟遭到重創,在這樣的危機面前,像新“絲”路這類重視實體經濟的合作更為值得信任。

  貿易新格局:區域互利合作

  美歐等國家推動《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的戰略,試圖重建國際貿易規則。中國已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如何應對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動,成為博鰲嘉賓的關注焦點。

  “美國主導的TPP重點在於標準和規則的制定,追求全覆蓋、高標準。由亞洲國家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更提倡開放性,更具有包容性,因此在亞洲更具代表性。”周文重說。

  李向陽認為,應對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一方面,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需要提高競爭力和國內需求;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RCEP談判進程,一個包括中日韓、東盟10國、印度、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的區域合作協定,將開闢新的貿易空間,消除貿易壁壘,為亞洲區域的貿易合作和互利共贏提供新機遇。

  金融再改革:放寬搞活規範

  翻閱此次論壇的日程安排,議題中有33處出現了“改革”字眼。“作為本輪改革中的最大變數,金融體系改革成為這次論壇的焦點,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部分亞洲國家,亟待通過不斷改革實現金融服務便利化。”楊希雨說。

  “亞洲國家的外貿依存度普遍較高,在對外開放和擴大內需過程中都遇到了金融體系滯後的瓶頸。”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執行院長姚望說。

  日前中國方面對金融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積極穩妥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規範發展債券市場、培育私募市場、推進期貨市場建設等。

  可以看到,中國金融政策具有“放寬、搞活、規範”的改革取向。與會嘉賓認為,“放寬”符合擴大對外開放的既定格局,能夠進一步保證國內外雙向投資的穩定增長;“搞活”將幫助國內股權、期貨、基金市場更加活躍,同時起到拉動內需的重要作用,帶動經濟結構調整;而“規範”可促進金融體系與國際接軌。

  創造新價值:改革信用評級

  在眾多分論壇中,“全球信用評級體系的改革”的題目引起許多與會嘉賓和媒體的關注。

  “全球信用危機之後,國際社會一直在思考如何改革國際評級體系,並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如改革收費模式、加強監管、要求評級機構承擔法律責任和加強競爭等。”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關建中說,但上述方法還不足以解決現行國際評級體系的問題。

  關建中指出,現行國際評級體系存在一定缺陷:主導國際評級體系的評級機構具有鮮明的主權特徵;評級標準缺乏全球一致性,評級資訊難以全球流動;它是單一評級體系,其評級技術和標準存在自身難以解決的缺陷等。

  如何探索國際信用評級體系的多元化與平衡性,如何讓評級結果更趨近於真實水準,如何體現新興發展中國家利益,評級機構自身如何得到有效監管?這些話題成為論壇討論的熱點。

  2013年6月,由中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美國伊根·瓊斯評級公司與俄羅斯評級公司共同發起的世界信用評級集團在香港正式成立。“讓非主權評級機構與主權國際評級機構並存發展並進行評級風險制衡,是改革國際評級體系的一種選擇。”關建中說。

  “目前國際金融體系、國際資本市場變化非常快,但是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沒有跟上這個速度,比較滯後。”楊希雨認為,這就需要中國等國家積極參與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改革,應該優先設立自己的國際信用評級體系,各國在這個領域都是平等的。在設計時應具有戰略眼光和詳實的專業知識,以彌補現有體系中的一些缺陷。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海南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