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航運大國、海員大國、造船大國、漁業大國,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任重而道遠。”11日是中國第十個航海日,以“促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海員服務發展”為主題的2014中國航海日論壇在山東日照舉行,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在論壇上表示。
何建中說,海運在中國外貿發展中依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運輸方式,承擔了中國近90%的外貿貨物運輸量,95%的進口原油和99%的進口鐵礦石。
“約六百年前,中國明朝皇帝明成祖下令探索開發頗具規模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由250多種船隻組成的艦隊,走訪30多個南亞和非洲的國家和地區。如今,寶船的模型和鄭和探險地圖永久地陳列在國際海事組織的總部。” 國際海事組織秘書長關水康司在專門為中國航海日發來的賀信中說。
去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東盟國家時首次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層次更高,覆蓋範圍更廣,參與國家更多,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東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何建中認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新時期對外開放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也為中國振興遠洋運輸業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
“中國倡導與相關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標誌著中國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面貌走向世界。”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張寶晨說。
張寶晨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應該有其重點戰略走向,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印度尼西亞抵達南太平洋;三是遠期還可考慮北冰洋等方向。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保持的對外開放主要格局是“向東”(以美國為主的美洲國家)和“向北”(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一路一帶”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意義,就在於將“向西”(中亞乃至歐洲)和“向南”(東南亞、南亞)的對外開放水準提至一個新高度,同時繼續加強“向東”和“向北”開放,以實現“經略周邊”,進一步完善中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體系。
商務部研究院產業國際化戰略所所長張威認為,比起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包含了更深刻的意義和更豐富的內容。
張威介紹,2013年海上絲綢之路國家(不含中國)人口約26億,GDP總值達到7.4萬億美元,與中國的貿易總額達到7938億美元,佔2013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9.2%。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首先要解決相關國家港口的互聯互通,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提高港口和設施的建設水準,提升物流集散功能,為推動各方經貿合作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張威說。
張寶晨認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把交通運輸領域放在重要位置。首先要加快建設交通基礎設施。以港口為戰略支點將各國港口城市和沿海經濟帶串起來,通過海上互聯互通,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其次要加快構建國際物流體系、提升通關便利水準、加快完善運輸安全保障機制。
張寶晨等人建議,成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安全與合作協調中心,統籌協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區域的航行安全、海上搜救打撈和船舶污染防治,統籌安排沿路各國海事技術交流、人力資源開發以及清潔船舶研發等重大事項。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