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辛
多年前,筆者不時會接到在機關、學校工作的朋友來電:快來幫我們“鑒定”一下這些人是不是假記者。現場“鑒定”的結果卻常常難以界定其真假:說他們是假的,他們確實與一些大報小報、大臺小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說他們是真的,大報小報大臺小臺的正宗編輯記者們說到他們,又有點不屑甚而鄙視。原來,這些人“不在編”,但是可以扛著正規報刊電視臺的旗號,拉點廣告創創收,這些收入部分繳納到報刊電視臺,大概算是“挂靠費”。姑且將這些人稱為“灰色”記者。
畢竟身份“灰色”,拉廣告不是那麼容易的。於是這些灰色記者祭出的“法器”都是一樣:以曝光相要挾。一些部門覺得一旦出現負面新聞,即使是假的,也說不清楚。為了“省事”,就給點錢打發了,至於發不發稿也不大關心,地方上嘖有煩言,大報大臺遂以“打假”名義予以清理整頓,有幾年筆者就很少接到鑒定真假記者的電話了。
網路的繁榮讓銷聲匿跡很久的灰色記者們衣缽有了繼承者,連使用的“法器”都是老一套,還是“曝光”。這年頭,網路傳播速度之快、影響之大,已是不爭的事實。且人們在面對海量資訊時,很難迅速判斷真假是非,所以“網上曝光”的威懾力相當大。而繼承者們顯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首先在身份上變得“硬氣”,居然都是正規門戶網站的經營者們;其次是手段愈發“下作”,居然撕開軟文宣傳的面紗,直接敲詐,以此為主業,成為網站的主要經濟來源;再次是職業底線完全沒有了,網路向企業收起了“保護費”,直接就往犯罪的路上走。
曝光,多麼正氣的字眼,媒體實行輿論監督的利器,就這樣被糟踐,以至於被弄得面目曖昧。有關部門嚴厲查處敲詐網站,罰款數額巨大,但網路敲詐的案例絕不會到此為止,因為土壤還存在。
網路敲詐案件提醒我們,網路是把“雙刃劍”。網路讓社會陰暗面得以有了曝光的重要渠道,確實對各類違法行為有了約束、監督的作用;同時,網路的門戶開放,缺乏“把關人”角色,又讓網路資訊難免泥沙俱下。
相對於傳統媒體,網路的權威遠未建立,而網路欺詐、虛假資訊,又讓這缺乏權威的資訊發佈平臺雪上加霜。對於絕大部分依賴網路發佈和汲取資訊的網民而言,希望網路成長為真實、權威的資訊平臺,讓網路成為我們工作、生活的助手,甚至通過技術進步推動公平公正的公民社會的建設。
網路承擔的責任重大,網站經營者的守法、網民的自律是網路資訊真實、權威的保證。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淮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