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目標取向與路徑選擇

2017年11月29日 08:24:34來源:台灣網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對臺工作中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對於準確理解中央對臺方針政策,並將其深入貫徹于對臺工作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學習、領會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不能孤立地只看習近平對臺工作講話,還應該結合習近平自中共十八大以來有關治國理政的系列講話來分析。對臺工作是黨和國家總體工作部署的一部分,對臺工作要為黨和國家總體戰略服務,因此必須認真學習習近平有關中國國家總體戰略發展目標、發展路徑的論述,結合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樣才可能從全局視角,從國家戰略高度,準確理解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

  其次,學習、領會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不能簡單地只讀習近平的“語言”,還應該結合習近平的“行動”來觀察與思考。在兩岸結構性政治難題一時難以破解的情況下,運用固有的概念以及人們熟悉的定義,無法實現兩岸關係的突破,在這種情況下,行勝於言,一些有重大意義的行動,比如習近平會見馬英九,不能僅僅看作是兩岸關係上一個歷史性會面,更是習近平及祖國大陸對臺決策部門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上的深謀遠慮。

  第三,學習、領會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不能僅僅看習近平個人的言與行,還應該結合中共新一代領導集體,在對臺工作乃至整個國家建設中所發表的政策講話和採取的舉措來把握,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強調民主集中制的政黨,中國大陸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的治理方式,黨和政府領導人以及中臺辦、國臺辦負責人的講話,反映的並非個人意見,而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集體意志。另外從歷史上看,“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那麼在這個意義上講,“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也是中共集體思想的反映。

  概言之,只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普遍聯繫的原理,從三個“結合”的角度入手,才能全面、準確、深入地學習、理解、領會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

  要從致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看待新時期對臺工作

  自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來,對臺工作一直是黨和國家工作重心之一,但在不同時期,對臺工作在黨和國家整體工作部署中所處的位置和所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那麼,新時期對臺工作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什麼?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對此做了明確回答,即,對臺工作要服從於黨和國家的總體工作部署,服務於黨和國家的總體戰略目標。而新時期黨和國家的總體戰略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圓所有中國人這一中國夢。為此,我們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內外發展環境,我們需要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同心協力、共同奮鬥。具體到臺灣問題上,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給我們的啟示是:

  一、對臺工作應堅持兩個“不動搖”,切實維護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

  習近平指出,“我們的和平發展道路來之不易”,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有和平的環境,這樣才能“抓住機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可以說,走和平發展道路涉及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所以必須“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係大局”。

  一是要堅決反對與遏制“臺獨”,堅定地奉行一個中國原則不動搖。

  習近平指出,“‘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必須堅決反對”。如果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受到破壞,臺海因“臺獨”勢力的破壞而不再和平穩定,我們就無法集中精力搞建設促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無從談起,因此誠如習近平指出的,“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核心利益,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2016年11月11日,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大會上表示,“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這“六個任何”的強調,充分展示了祖國大陸反對和遏制“臺獨”的堅定信念與決心,向“臺獨”分子發出了震懾的強音——“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遏制‘臺獨’”。

  從某種角度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反對和遏制“臺獨”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堅定地奉行一個中國原則,就必須堅決反對與遏制“臺獨”;堅決反對與遏制“臺獨”才能更好地維護一個中國的局面,二者相輔相成。“承認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關係到認定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的立場不可能有絲毫模糊和鬆動。”因為倘若這一立場產生模糊與鬆動,勢必助長“臺獨”分裂氣焰,終將危及兩岸和平與臺海穩定,破壞中國進一步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二是既要積極進取又要反對急躁冒進,堅定地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不動搖。

  中國的完全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結果,但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必須尊重規律而不能無視規律、急於求成。要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必須循序漸進地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儘管這條道路會有許多坎坷,但我們必須尊重這一客觀規律,穩步前行。習近平指出,“兩岸同胞共同選擇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要“沿著這條道路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體現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穩中求進的踏實作風。臺灣發生所謂“反服貿運動”後,有些人又對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產生動搖,習近平指出,要“毫不動搖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民進黨再次執政後,兩岸關係趨於複雜嚴峻,有些人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失去信心,習近平強調,“我們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臺灣政局變化而改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統一的光明大道”。這充分顯示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在對臺工作上的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這樣的定力與自信並非憑空而來,中國大陸國力的迅猛發展、臺海兩岸實力差距的進一步拉大,都證明中國大陸在兩岸事務上主導力的不斷增強,這使我們沒有理由在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上不自信,因為“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還有一些人認為,現在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那麼我們正好以此為由採用非和平手段一舉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兩岸統一。這種“武統”的路子可行嗎?習近平指出,“我們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可以說,形式上的統一,雖然也面臨許多困難,但相對容易達成;而心靈契合式的統一,則難度更大,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定力,同時也意味著需要用更長的時間、更多的努力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希望的統一是和平統一,是兩岸同胞心靈與情感相通相融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統一,因為這最符合兩岸同胞心願,最符合中國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目標,最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當然,如果“臺獨”分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觸動《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非和平方式扳機,那麼結果也只能如中臺辦、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所言,“‘臺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但是是一種不同形式的統一”。

  總體而言,我們還是應該以最大的善意與耐心來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那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要走多久,才能實現兩岸和平統一?2013年10月6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說,“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句話是習近平作為國家領導人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的體現,但不應將其拿來作為祖國大陸解決臺灣問題有所謂“時間表”的依據。可能有人會提這麼一個問題:中共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一百年”目標,事實上就是給完成中國統一設了最後期限嗎?因為若到第二個百年(2049年)中國還未完成統一,那又怎麼能談得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裡需要厘清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關係:繼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之後,十八大報告重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可見,第二個“一百年”要完成的目標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主要針對中國大陸而言,因為即使屆時兩岸統一了,臺灣很可能還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而從鄧小平到習近平,中共領導人反覆強調在國家統一問題上要堅持“一國兩制”不動搖。習近平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要“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單一時間點發生的單一事件,而是一個不斷累積漸進的過程,當然這一過程中有一些標誌性的時間點及事件,比如2021年實現小康社會,2049年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成果和重要標誌,但是不是偉大復興的全部成果與標誌?習近平指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這一“歷史必然”也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重要成果與標誌之一,它具體發生在什麼時候,我們應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根據國際、國內局勢的發展變化,審時度勢、科學決斷。當然,我們既要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也要發揮積極有為的主觀能動性,為早日實現中國完全統一而努力。

  二、對臺工作要調動臺灣同胞的熱情,使之積極參與共圓中國夢的偉大事業

  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在有關對臺工作與國家總體戰略的關係上,給我們指出了更為積極的一面,即,對臺工作可以為實現國家總體戰略目標添磚加瓦。對臺工作應該充分調動臺灣同胞的熱情,發揮臺灣同胞的積極性,運用臺灣同胞的經驗和力量,以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中共十八大報告在十七大報告基礎上,再次指出要“團結臺灣同胞維護好、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習近平指出,“兩岸同胞都是民族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獲益者”,“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希望兩岸同胞團結合作,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岸雙方應該胸懷民族整體利益,攜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打拼”。習近平之所以強調實現中國夢需要兩岸同胞“共同打拼”,因為這一夢想的實現不僅靠“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貢獻智慧和力量”,還要兩岸同胞“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建設共同精神家園”。

  總之,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啟示我們:新時期對臺工作要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在積極進取的同時克服急躁冒進情緒,維護好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併為最終實現國家統一夯實基礎。應該充分調動臺灣同胞的熱情和積極性,推動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同胞一起,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要抓住進一步爭取臺灣民心這個關鍵點開展新時期對臺工作

  如何才能達到上述工作目標?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關鍵點,以實事求是和勇於創新的精神,不斷開拓前進。那麼,新時期對臺工作的關鍵點是什麼?是人心!習近平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要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就必須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要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穩步推進,也需要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須依靠兩岸人民共同努力。儘管祖國大陸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但臺灣同胞的作用與貢獻也十分重要。所以,要堅決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方針——這一方針自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來,歷經三十多年幾次臺海危機都不曾動搖,在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中再次得到肯定與確認。那麼,如何“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如何爭取臺灣最大多數民眾的民心?

  一、要以“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思維開展對臺工作

  爭取人心,首先要解決一個彼此關係定位的問題。2013年6月13日,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表示,“我們兩黨應該以實現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合作,積極宣導‘兩岸一家人’的理念”。“兩岸一家人”是傳統上“臺灣同胞”稱謂的延續,以往中共領導人也曾做過“兩岸是一家人”的表述。2013年10月6日,習近平在會見蕭萬長時表示,“兩岸雙方應宣導‘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加強交流合作”;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再次強調,“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于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2014年祖國大陸“兩會”期間,李克強和俞正聲分別在政府工作報告和政協工作報告中提出“兩岸一家親”。此外,中共十八大報告在十七大報告基礎上再次強調,兩岸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也多次表示,“大陸和臺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

  如何理解“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定位在對臺工作中的運用?應該說,從“兩岸一家人”到“兩岸一家親”是一個質的飛越,因為“兩岸一家人”的表述雖也含有感情成份,但總體上屬於“客觀描述”,而“兩岸一家親”不僅點明兩岸是“家人”關係,而且強調兩岸不是一般的家人,而是“關係親密的家人”,誠如習近平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既然是親密的家人,就應該儘量避免骨肉相殘;既然是親密的家人,那麼給予特殊的優惠就順理成章。另外,兩岸既然是“命運共同體”,就說明兩岸命運與共,就帶有某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意味,兩岸就應該拋棄零和思維,努力做到雙贏。這些重要思想都是我們在對臺工作實務中要用心領會的,因為倘若沒有以這種“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心理與思想來開展對臺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用心(用赤誠真摯之心)”“同情(同臺灣同胞之情)”,就不可能真正贏得臺灣民眾的心。

  二、要以“理解差異、尊重選擇”的包容態度對待臺灣同胞

  我們之所以強調“一家親”“親情”,還因為“熨平(臺灣同胞)心理創傷需要親情”。而臺灣同胞的心理創傷部分來自歷史上的兩岸關係因素,對此,我們應秉持“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的態度,去“療傷止痛,化解心結”。由於歷史的軌跡不同,兩岸分離六十多年,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理解臺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當然,這種理解和尊重在兩岸間是相互的,所以習近平表示,“臺灣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也就是說,兩岸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不應該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乃至最終實現兩岸統一的障礙,兩岸雙方應該相互借鑒、取長補短。臺灣不應橫加指責祖國大陸的政治社會制度;我們在開展對臺工作時,尤其是面對臺灣同胞時,也不應貶損臺灣的社會制度。因為正如習近平指出,臺灣同胞“珍視臺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將心比心,我們完全理解臺灣同胞的心情”,畢竟那是“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對此我們應該充分尊重,也唯有這樣,才能像習近平所說的“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當然,我們對臺灣民眾選擇權的尊重是指對其在臺灣內部治理方式與生活方式上選擇的尊重,而不應無限擴展,例如對於兩岸關係的走向,應該尊重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兩岸所有中國人的選擇。

  三、要以“融合發展”的理念,大力開展兩岸經濟社會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民眾心靈契合,推動兩岸逐步走向統一

  以前我們開展對臺工作,更多的是強調兩岸經濟方面的融合,例如我們主張“深化兩岸利益整合,共創兩岸互利雙贏”。2016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2016年11月1日,習近平在會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提出六點意見,其中第三點即“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特別強調要鼓勵兩岸青少年“早接觸、多交往,增進親情,了解我們大家庭,認同我們的美好家園”,而且“將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2017年祖國大陸“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在2016年有關“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提法的基礎上,增加了推進“兩岸社會融合”的新內容。這種從“兩岸經濟融合”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提升,表明瞭祖國大陸一個態度,即:當前兩岸關係的複雜嚴峻,並沒有動搖祖國大陸在對臺工作上的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兩岸關係形勢越複雜,越需要兩岸民間加強交流”,因為祖國大陸堅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動力在民間”;臺灣島內的“臺獨”分子越是企圖弱化和切割兩岸民眾聯繫,祖國大陸越是要與之進行堅持鬥爭,使兩岸的融合面進一步擴展,不再僅僅局限于經濟物質層面,而是擴展到包括文化思想、制度管理等內容在內的社會領域,這是祖國大陸推動實現兩岸民眾“心靈契合”的又一重要舉措。推動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目標是逐步達到海峽兩岸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融程度,從某種角度看,這未嘗不是一種漸進式的兩岸統一。因此我們開展兩岸交流與合作,要站在促進、實現中國統一的高度,深刻領會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中強調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深遠意義。

  四、要以包容的胸襟、前瞻的眼光,既務實謹慎,又勇於創新地拓展對臺工作

  兩岸關係涉及內外諸多方面複雜因素,因此開展對臺工作必須務實面對問題,謹慎處理問題;同時,兩岸關係在古今中外找不出相同的例子,在破解兩岸政治難題上,我們沒有可資直接參照的理論與經驗,因此我們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而要大膽突破條條框框,勇於探索和創新。祖國大陸早已指出,“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什麼都可以談”。中共十八大報告也指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2014年,祖國大陸和臺灣的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建立了公權力性質的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雙方負責人直呼對方官銜。2015年11月,習近平和馬英九實現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雙方在彼此稱謂、會談人員安排上都做了精心而又頗具意味的設計。這些舉措都為破解兩岸政治難題進行了有益嘗試。從某種角度看,一方面,爭取臺灣民心可以為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創造有利條件和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發展也有利於進一步爭取臺灣民心——兩岸之間現在肯定不是“臺獨”分子鼓噪的“國與國”關係,那麼,是一國內部“交戰團體”之間的關係嗎?從法律意義上看,兩岸尚未結束內戰敵對狀態。如果是,那是一種什麼樣的“交戰”關係?如果不是,那麼是什麼關係?在這個問題上回答得越合情合理,我們反制包括“柔性臺獨”在內的各種“臺獨”就越有力,就越能爭取臺灣民心。但這涉及非常複雜乃至非常敏感的多方因素,沒有大魄力、大擔當,是無法在這個問題上取得突破的。

  在2016年11月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以“六個任何”展示了反對和遏制“臺獨”的堅定決心,同時呼籲“臺灣任何黨派、團體、個人,無論過去主張過什麼,只要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其交往”。這既體現了堅定的底線意識,又展示了不計前嫌、包容前瞻的廣闊胸襟。在今後的對臺工作中,面對複雜嚴峻的臺海形勢,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自信、定力和眼光。

  總之,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是“站在國家發展全局和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根據國內外形勢和臺海形勢的發展變化”提出來的,“豐富和發展了對臺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內涵十分豐富,意蘊非常深遠,值得所有關心中華民族復興和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們仔細品讀與思考。(作者:嚴峻,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