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4日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分組討論時提出,將“品質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納入“十二五”規劃,以“品質強國”戰略促進我國出口升級轉型,強化全社會的品質觀念和品質意識。
劉漢元委員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製造大國”,在全球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81種生產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佔全球的70%,電腦和手機佔60%,小家電佔80%,服裝佔50%。多年來產品整體品質水準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我國有關品質的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品質監管制度、檢驗檢測體系基本建立,產品、工程、服務品質總體水準穩步提高,部分主導產品品質接近國際先進水準,一些優勢產業的產品品質國際領先,我國家電製造業已超越歐美,成為生產強國。
“儘管我國製造業取得很大成績,但整體品質水準仍滯後於經濟增長,影響品質的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部分產品不斷遭遇國內外消費者信任危機。”劉漢元委員說,“從新修大橋垮塌到樓歪歪、樓脆脆,從三聚氰胺到皮革奶……諸多重大品質安全事故頻頻發生。”
劉漢元委員指出,縱觀西方經濟發展過程,品質在大國崛起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上世紀50年代,德國政府實施了“以品質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政策,使德國製造業在戰後迅速崛起,確立了“德國品牌,品質一流”的國家形象;上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主導實施了“品質救國”戰略,推行全面品質管理,使得日本產品憑藉品質優勢大舉進入歐美市場;美國近200年的強國之路,也始終伴隨著品質理論的創新和品質控制技術的廣泛應用,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為應對日本挑戰,出臺《品質振興法案》,批准設立“國家品質獎”,為美國企業稱雄全球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說,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越發明顯,技術、品牌、品質、服務的競爭日趨激烈。雖然我國產品在數量上佔全球很大份額,但常常給人一種附加值不高、質次價廉,甚至假冒偽劣的負面形象。尤其是隨著貨幣升值、人工成本的逐漸上升,要繼續維持“中國製造”的競爭優勢,必須實施由量到質的根本轉變,提升我國產品在全球的品牌影響和附加價值,全面增強“中國製造”品質信心。
為此,劉漢元委員建議:
——將“品質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納入“十二五”規劃。把品質強國作為中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國家戰略來實施,建立健全品質管理的方針政策、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制度標準等,設立“國家品質獎”,從國家層面去引導、動員全社會以世界先進品質水準為目標,提升我國產品、工程和服務品質的總體水準。
——以“品質強國”戰略促進我國出口升級轉型。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的大國來講,高達60%以上的外貿依存度,靠大量輸出低端、廉價、低附加值商品的發展方式,既不合理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尤其是隨著貨幣升值、人工成本逐漸上升,我國出口將受到各種因素制約,出口增速的降低,必須通過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來彌補,而附加值增加,本質上靠產品高而穩定的內在品質和持久的良好口碑。
——強化全社會的品質觀念和品質意識。全國一些地區的建材、建設項目、裝修工程等,三天修、兩天拆、經常補,既有純粹的產品品質問題,也有摻假使假的社會誠信問題,這既是對生命、對別人勞動、對自我價值的不尊重,更是對社會成本和資源的嚴重浪費。我們必須提高全民品質觀念和意識,真正讓建設的每座橋梁、每間房屋、每條道路,讓消耗的每份資源、形成的每一元GDP,在足夠長時間內產生足夠價值、帶來應有回報;引導全社會將安全為先作為品質發展的基本要求,將誠信至上作為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石,把以質取勝作為品質發展的核心理念,強化誠實守信的職業操守,嚴厲打擊粗製濫造、假冒偽劣行為,努力形成政府重視品質、企業追求品質、社會崇尚品質、人人關心和分享品質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