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1 10:24:00 來源:科技日報
首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10月20日落下帷幕。同一天,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座談會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劉延東,都對大學生創新創業作出批示或講話,提出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筆者作為一名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學教師,對此深感振奮。
創新創業教育在中國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早在2002年4月,教育部就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9所院校確定為開展創業教育的試點院校,開啟創業人才培養的局部試驗性階段。不過,直到2015年,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及“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眾創空間”“創客”等新名詞逐漸走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創新創業教育才真正意義上迎來了嶄新的春天。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品質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然而,作為一個新事物,創新創業教育在社會共識上尚未高度統一,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還糾結于一些概念性的問題,比如“創業能不能教?”“高校要不要開展創業教育?”
而創新創業教育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後,現如今這些已是不證自明的基礎性常識,人們更加關注的是“創業該如何教?”“如何分門別類地培養創業人才?”“如何基於創新開展創業實踐?”等等。之前,高校往往滿足於培養少數幾位創業明星,現如今,創新創業教育已經為自己“正名”,它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讓更多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成為可能,創新創業教育應該納入教學主渠道、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以此來倒逼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
我認為,基於何種理念、如何實施創業人才培養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在過去的高校環境中,想要繼續深造和就業的學生都有清晰的通道,但立志於創業的學生一直有“師出無名”的尷尬現象。現在,教育部門順勢而為給創業的學生明確了道路,各地各高校也建立起分層分類的多元化、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正好彌補了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短板,使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具有更大的通用性、靈活性和實效性。
當然,即使在創業氛圍最濃郁的東南沿海高校,人人都成為創業者也是不切實際的。一方面還是有許多學生並沒有創業的衝動,特別是較難與所學專業相結合去創業,比如建築專業的學生、師範生等等;另一方面,創業比起就業而言,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能力以及整合外界資源的要求,即使你想創業也未必就能創業更難言創業成功。然而,創新思維、創業技能、企業家精神等卻是每一位當代大學生都需要具備的本領,這也恰恰正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點,也是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融合的契合點,這也使得“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有了堅實的依據和肥沃的土壤。
也就是說,創業不應該只是純粹的商業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在校生創業固然可喜,畢業後先就業積蓄一定的資源後再創業也是勇氣可嘉,即使不選擇自主創業,在各自工作崗位發揮好創新創業精神,從事“崗位創業”也是種非常好的選擇。可見,創新創業教育要跳出傳統思維模式的窠臼,不能為了創業而創業教育,關鍵在於播撒創新創業的種子,而不是製造流水線上的產品。
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新時代,每個學生的創業需求都應該得到尊重和扶持,需要得到個性化的指導與發展。由於學生的專業、個性、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差異,創業人才培養一定要遵循分層分類的基本原則。比如溫州大學積極探索“立足區域、分層分類、專業融合、協同遞進”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立足溫州區域獨特的創業文化與創業資源,為創業學生定制個性化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路徑,最大限度地營造寬鬆的創業氛圍,搭建校內外互動的創業實踐發展平臺,持續推進學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才使更多懷揣著創業夢想的大學生“心無旁騖”地勇敢去開拓屬於自己的創業生涯。
創業過程往往繁複艱辛,但創業歷程一定會幫助青年學生成長!對每一位大學生而言,創業更像是一次探險旅行,沿途的美景會讓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而最美的風景總是在人跡罕至之處,等待著勇敢者來發現!
圍繞“三個轉變”服務創新創業2015-10-21 09:57:00
以改革精神建設創新創業型大學2015-10-21 09:40:00
專家解讀"雙創":全面推進眾創發展 釋放創業創新潛能2015-10-20 15:02:00
專家解讀:積極穩妥發展眾籌 拓展創新創業融資新渠道2015-10-20 14:46:00
高校創新創業體系構建的問題與思考2015-10-20 14: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