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有形之手”科學發力

2015-09-28 13:3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圖① 靈感咖啡館內,創業者們互相交流切磋。

  圖② 成都生物醫藥分析測試公共服務平臺上,工作人員正在幫藥企做藥物檢測分析。

  圖③ 在天府軟體園的創業場內,創業者們在免費提供的場地內工作。經濟日報記者 沈慧 攝

  “偏僻的中國西南,竹海密布,熊貓奔突,偶有人煙。”20年前,一位西方人士這樣描述他想像中的成都。

  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15個春秋後,在美國《福布斯》發佈的“全球未來10年發展最快城市”研究報告中,成都赫然位列榜首。

  又一個5年過去了。據統計,目前成都市戶籍人口中,每10.5人就有1戶市場主體,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34.7%,其中科技類企業同比增長48.56%。前不久,國務院正式批復成都高新區為全國第8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也是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不沿邊、不靠海,成都緣何崛起為創新創業高地,其間政府這只“有形之手”是如何發力的?新的起點又面臨哪些待解的難題?《經濟日報》記者近日走進成都高新區,試圖找到答案。

  事如何做——

  從臺前走到幕後

  如今,西方對成都看法的轉變,不僅表現在言語上,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中國—歐盟投資貿易科技合作洽談會在成都已舉辦了9屆,累計2400多家歐洲企業和4400多家中方企業參會,1465項協議簽約或達成合作意向。

  西部企業和歐洲企業談起“跨國戀”,起推波助瀾作用的主角卻不是政府。2006年在成都高新區成立的歐盟項目創新中心是歐洽會的執行者。歐盟項目創新中心是2006年在歐盟委員會亞洲投資計劃項目支援下成立的歐盟目前在中國唯一的項目創新中心,是中歐雙邊政府共同支援搭建的國際合作平臺。

  對此,成都高新區新聞發言人湯繼強看得很清,也講得很實,“政府不能大包大攬,政府的手有邊界。我們要做的,是充分依靠社會公眾和市場的力量。歐盟項目創新中心擁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來自全球54個國家的600多個合作夥伴,以及超過100萬家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數據庫”。

  尊重市場規律,不等於說不需要政府。依據不同項目,委託方成都高新區投入不等量資金,定期展開工作評估,並結合高新區的資源優勢、國家最新政策動向等予以指導。

  歐盟項目創新中心僅是成都高新區探索運用市場化手段引進專業團隊運營管理,從臺前走向幕後的一個直觀白描。

  坐落在天府軟體園的創業場內,一間間格局不大的辦公室錯落有致,其間,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們或埋頭電腦前,或三五成群的小聲討論著什麼。

  地方雖然不大,但從這裡孵化出來的成功產品卻已聲名遠揚:曾連續一個月位居中國區APP TOP1的《王者帝國》遊戲,唯一榮登《PC world》全球“2011年度最佳科技產品TOP100”的手機攝影軟體Camera360,還有咕咚運動、魯大師、三國志……“現在,申請入駐創業場的企業排成了長隊,一年有幾千家。”創業場工作人員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變化主要源於專業化的服務。2007年在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支援下,由成都高新投資集團出資打造、成都天府軟體園有限公司運營管理的創業場正式成立。為更好了解企業需求,創業場成立一支專業團隊,每天跟他們打成一片。

  針對初創團隊,創業場提供為期12個月的全方位支援,包括30至70平方米的免費辦公場地,以及協助解決創業早期資源少、人力單薄等難題。針對核心孵化項目,創業場提供為期36個月的專業孵化服務,重點幫其尋找風險投資,建立高端創業人脈網路。從創業場“畢業”的優秀團隊,可進入天府軟體園,與國內外名企共建、共用園區資源,實現全球產業連結。

  創業場還開設了靈感咖啡館。在這裡,創業者只需花5元買一杯拿鐵,就可以坐上一天,和同行討論新點子,接待投資人,甚至是進行招聘面試。

  成都風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霆是靈感咖啡的一位常客,“就是這麼一個咖啡廳,聚攏了差不多整個東南亞知名的遊戲發行商”。他說,咖啡廳舉辦的各種主題交流活動加快了創業場內企業間的聯繫,有時大家隨便走進一個會議室,便開始了交流討論。

  像創業場這樣以企業為運作主體的案例在成都高新區還有很多。“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度’,一不能過度包辦,二不能做得不夠。在市場能發力的地方必須讓市場充分發力。”成都高新區科技局局長林濤如是說。

  錢如何花——

  錯位補缺解難題

  “放手”不代表不作為。對於企業發展過程中普遍遇到的融資難等共性問題,成都高新區錯位補缺當“幫手”。

  今年,成都廣達在“新三板”正式掛牌。曾經,這家企業為融資跑斷了腿,“我們企業的財務、智慧財產權、產品銷路都沒問題,可一問到貸款抵押物就啞口無言”。輕資產、無抵押物是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共同困境。但成都廣達無疑很幸運,2013年將智慧財產權作為抵押物拿到500萬元貸款,同年銷售額過億元。

  破解成都廣達燃眉之急的,正是由成都高新區等共同出資打造的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平臺除構建‘梯形融資’服務體系,滿足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層次的企業投融資需求外,還開創了‘一庫一池一辦一會’的金融服務模式,重點破解金融機構對輕資產、無抵押物中小企業的‘惜貸心理’。”平臺負責人黃悅介紹。

  何為“一庫一池一辦一會”?一庫即資訊庫,收錄7000多家小微企業以及交通銀行、農業銀行等53家金融服務機構的資訊與需求,砍掉中間環節,讓投融資雙方直接面對面,提高融資效率;一池即風險分擔資金池,政府設立風險補償金引導,銀行和擔保機構共同建立風險資金池;一辦一會分別指管理辦公室及項目專家評議會,聘請科技和產業專家對科技企業和項目進行專業評估。

  成都廣達的事例,在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上並不鮮見。為幫助企業完成“臨門一腳”,從而讓價值鏈完整貫通,盈創動力平臺在過去幾年累計幫助2700多家(次)企業獲得111億元擔保貸款,幫助23家企業上市。

  不僅科技金融領域,類似的“補缺”還體現在公共技術平臺的搭建上。走進生物醫藥分析測試公共服務平臺,核磁共振儀等諸多大型分析精密儀器錯落有致,幾位工作人員正低頭擺弄手中的瓶瓶罐罐。“對初創醫藥企業來說,研發階段所需設備動輒上百萬元,全部自購一來沒必要二來缺資金。”鋻於這一考慮,睿智化學掌門人陳元偉帶領一幫海歸科學家回到成都。

  事實上,陳元偉的思考也正是成都高新區的煩惱。2011年成都高新區與成都睿智化學研究有限公司共同投入3500萬元,建成了生物醫藥分析測試公共服務平臺。在這裡,從藥物的分離純化、製備到藥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再到新藥穩定性實驗等皆可“一站式”完成,所需費用僅為成本費。

  眼下,這一平臺已累計服務240多家高新區的生物醫藥企業,並將服務輻射至四川省乃至整個西南地區。而在成都高新區,像這樣的公共技術平臺已有49家,它們由政府投資2億元、社會投資15億元建設,覆蓋電子資訊、環保、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權如何用——

  有的放矢清障礙

  “成都高新區該走哪條道?沒有現成的答案。但如果體制機制障礙沒有理順,其他探索亦會運轉不暢。”成都高新區管委會主任范毅坦陳。

  2014年,繼上海自貿區後,成都高新區正式啟動“三單”管理模式改革。所謂“三單”即負面清單、准許清單、監管清單。“負面清單”,重點明晰內外資在成都投資的市場準入限制;“准許清單”,在清理區本級許可權的准許內容基礎上,重點探索網上審批改革等;“監管清單”,重點建立健全事後監管機制,讓政府的工作重心從“事前審批”向“事後監管”轉移。

  經過努力,成都高新區的行政審批有了很大改觀。幾年前企業在高新區註冊需要5至8天,但現在只需1小時,項目報建從58天縮短到了17天。

  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後,成都高新區享受更多有利政策,但面臨的挑戰也很多。“我們在工作中發現,高新區頻頻涌現的創新,更多的是商業模式或經營模式方面的創新,最核心、關鍵的技術創新相對薄弱。下一步如何通過政策傾斜激發技術創新,需要深入研究。”范毅直言。

  與此同時,如何進一步做好創新創業配套改革仍是道難題。“比如,按照規定土地利用分為工業用地、科研用地、商業用地等,但科研用地價格還是偏高。今後,引進科研機構時在土地資源規劃方面,能否通過稅收等手段予以優惠?”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長丁小斌說。(經濟日報記者 沈慧)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