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軒:失敗容忍文化應先行

2016年08月05日 09:15:18    來源: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2014年開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席捲神州大地。似乎一夜之間,中國人的個性意識覺醒,除了為“單位”、“公司”奉獻青春年華做一顆“螺絲釘”,創業可以讓人生更精彩。據統計,2015年中國平均每天新登記註冊的企業達到1.16萬戶,平均每分鐘誕生8家公司。然而,數據又告訴我們,中國創業企業的失敗率為80%,企業平均壽命不足三年,而大學生創業失敗率更高達95%,資金不足是創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田軒:失敗容忍文化應先行

  資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本性:看到盈利機會時蜂擁而至,稍覺風險便蹤跡全無,決絕無情,成為壓死創業者的最後一根稻草。被譽為“矽谷精神之父”的凱文·凱利(Kevin Kelly)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中國最重要的工作是去培養一種中國社會缺乏的文化基因,即對失敗的容忍和包容。這種文化品質的培養,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只有當中國文化補上這一課,我們才能真正進入自我創新的階段。

  創業創新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滋養。長期以來,創新意識不強,社會上對創新鼓勵不足,對創業創新失敗缺乏寬容的氣氛,是影響創新的文化因素。李克強總理2015年5月6日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提出要培育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對失敗的容忍文化便是良好創新氛圍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矽谷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鼓勵明智的失敗。正如《麻省理工學院創業評論》(MIT Entrepreneurship Review)的共同創辦人在訪問矽谷之後所發現的,在矽谷存在著“試錯法”,或者是“失敗可以創造機會和更好的創新”這種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理念,失敗者受到的是“鼓勵而很少是懲罰”。

  風險投資(VC)是創業公司的主要投資者,為了降低風險和激勵創業者努力工作,VC經常採取分階段投資的方式。通常創業公司完成契約的階段目標之後,風險投資才進行下一階段投資。著名經濟學家Holmstrom早在1989年就觀察到,大多數創新項目具有風險性、長期性、異質性和不可預測性等特徵,業績度量“噪音”太大,常規的激勵合約難以有效實施。心理學的實驗和田野(Field Study)研究同樣發現,績效工資鼓勵重復工作,而付出減少探索新方法的代價。

  麻省理工學院學者Manso在理論分析基礎上提出最優激勵合約應具有容忍早期失敗、鼓勵創新和獎勵長期成功、避免偷懶的特徵。但是這些理論分析一直未得到數據的證實,原因在於我們很難觀察到投資者的風險態度或偏好。

  我在2014年發表的論文《失敗容忍度和企業創新》,首次利用風險投資對業績差公司持續投資的時間跨度來度量VC企業的失敗容忍度,得到了明顯的數據支援:風險容忍度高的VC所投資公司上市後創新產出和創新品質顯著更高,從專利數量和專利品質來看,分別增加了40.9%和34.6%。同時發現,VC的風險容忍度對那些更容易失敗的公司特別重要,如經濟蕭條時期成立、處於初創期的制藥、電腦、電子或軟體、網路設備等創新難度高的創業公司。

  中國文化並非缺乏對失敗的容忍和包容。“失敗乃成功之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善敗者不亡”,寬容是我們悠久歷史形成的美德。但是,我們的經濟只是改革開放後才開始起步,整個社會呈現出對競爭和未來的焦慮,我們需要外部的社會認同來實現自我認同,因此更渴望快速成功。成王敗寇,我們對成功者頂禮膜拜,對失敗者苛責有加,甚至根本無暇關注失敗者或去思考失敗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如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的合夥人道格·列昂(Doug Leone)所說:“成功和失敗應該是平衡的。如果你還沒有失敗過,那說明你還沒有嘗試;但如果你只是失敗過,那說明你還不知道怎樣正確地做事。”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佈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棋,而營造創業創新的失敗容忍文化則是當前更為迫切的任務。能否寬容並理解失敗,也是對一個國家和民族對創新風險承受能力的考驗。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理念,倡導敢為人先、敢冒風險、寬容失敗的新風尚,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業創新的願望得到鼓勵、行動得到支援、成果得到尊重,才能形成創業創新光榮的鮮明導向。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