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創業“先導者”:把握好兩岸創新創業新機遇

2016-01-14 09:06:00    來源:經濟網    

  創新是一個一直被強調卻知易行難的話題,如何真正做到創新始終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大難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管理大師熊彼特曾說,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創新可促進企業組織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日前,《經濟》記者有幸採訪到有“系統性創新先導者”之稱、AIM俐鉅創新公司CEO兼首席創新官詹長霖。從寶島臺灣來到祖國大陸,作為擁有超過16年引領企業實踐技術創新及商業模式創新的創業者,其創造的系統性創新方法——創新解碼,受到了業內一致認可。

  《經濟》:請談談您對企業創新的理解。

  詹長霖:中國企業的創新轉型,包括2020年創新型國家目標的實現,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認為企業創新應當考慮如何與競爭者保持同步,而不是簡單地模倣。國際專業機構的數據顯示,創新的回報率遠遠大於持續改善的回報率。所以中國企業應該思考的不是要不要創新,而是如何找到方法快速提高創新成功率。

  我認為企業創新不是偶然性的,也不是集訓能夠達到的,只有系統、持續地建立創新團隊,培養創新思維模式,塑造企業創新文化,才是真正做到企業創新。

  《經濟》:當時是什麼原因讓您選擇來大陸創業?

  詹長霖:早期,有兩份對我有著重大影響的工作:一份是財團法人臺灣電子檢驗中心企業管理顧問部組長的職務,另一份是宏基集團揚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室品保中心主任的職務。正因為這兩份工作,使我開始頻繁地接觸內地市場,了解大陸的市場行情。

  1996年,我進入臺灣電子檢驗中心擔任顧問,這個時候的我僅僅是個“菜鳥”。之前我一直在大陸做硅片加工的發包工作,當做起專業性很強的顧問時,我有些發怵,幸好有一位資深顧問做搭檔。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我被派到大陸負責大陸臺商的輔導工作。那時,我感覺到在大陸發展的臺商非常多。大陸改革開放的速度在加快,政策有優惠,包括臺商在內的外資紛紛涌入。

  經過早期的錘鍊,我開始將自己的奮鬥領域鎖定在創新諮詢這一塊,並再也沒有離開過。後來我曾任美商IEG群龍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浙江大學創新與創造力開發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美國BMGI大中華區首席創新官、副總經理及MBB等,提供諮詢或培訓的客戶包括科技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上海貝爾朗訊、海爾集團開放創新中心、華碩電腦、等政府企業機構。

  儘管我已獲得些許成就,但是在這個行業越久,就越會有一些遺憾和不滿足。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既然創新那麼重要,為什麼兩岸居然沒有一家本土諮詢公司能在這個領域打得響。我做了一些市場調研發現,竟然沒有一家諮詢公司能夠找到適合中國企業發展的創新方法,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機緣巧合的是,在2011年初,我和4位企業家的一次聚會成了AIM的發起源頭。當時,我們在討論兩岸產業應如何在經濟低谷中突圍時,不約而同地指向同一個詞——創新,而且創新是中國產業界必走且是一個由“黑暗到光明”的漫長摸索過程。

  《經濟》:請您具體聊聊“創新解碼”這套方法。

  詹長霖:AIM以系統性創新“編織”出企業六大創新引擎,分別為創新策略與變革管理、創新管理軟體系統/知識庫、組織創新制度與架構、創新流程方法、案例分享與學習、戰略夥伴與外部資源。這些是創新型企業重要的基礎建設。

  創新解碼共有五大階段15個步驟,每個步驟有相對應的創新工具。第一階段為定義創新機會,分為辨識創新機會、組建創新團隊、項目風險評估三步,此階段的重點是發掘客戶潛在需求與有價值的創新機會;第二階段,分析創新需求,分為客戶需求分析、趨勢預測分析、智財權及標桿分析三步,此階段的重點是依據創新機會分析,界定客戶的具體需求;第三階段是開發創新概念,分為產生新想法、概念設計、概念選擇、概念優化四步,此階段的重點是要依據所挖掘出的需求,開發大量的新想法,選擇最佳的創新概念;第四階段,設計創新方案,分為解決方案原型設計、流程設計、測試驗證三步,此階段的重點是要設計創新的解決方案,並快速測試驗證該解決方案的可行性;第五階段為啟動創新方案,分為發展行動計劃、創新知識庫兩步,此階段的重點是要擬定導入創新行動計劃與創新知識內化孕育方案。

  《經濟》:目前中國企業的創新現狀如何?

  詹長霖:關於創新,研究最深入的是歐美。它們不僅擁有最多的創新模型,也有相應的數據庫、方法等。而我國企業在此方面也都主要照搬歐美的研究成果。這樣做是否可行?通過理論研究以及對眾多企業的走訪,我們發現,有的可以照搬,但也有很多中國企業特有的文化、體制等沒有得到重視。

  負責任的諮詢師一定是傳授的知識和企業本身的需求一致。很多同行做的是,直接拿世界優秀的創新方法套到中國企業身上,導致水土不服,其實理論本身沒有錯誤,錯的是方法的運用。企業的創新需求各不相同,從產品、技術、服務到流程,相對應的創新方法也不一樣。我們應該幫助企業進行創新系統建設,為企業培訓創新團隊,每月或每週進行創新活動設計等。

  《經濟》:現如今,大陸經濟高速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和創業。大陸,成為臺灣青年就業的新選擇。在創業方面,您認為兩岸年輕人應該注意的側重點有哪些?

  詹長霖:我記得之前臺灣《聯合報》做過一份民調,數據顯示,20歲到29歲的臺灣年輕人願意赴大陸就業的比率逐年增長,由2013年的32%增為2015年的48%,3年增長了16個百分點。從職業和學歷來看,不管是白領專業人員,還是高學歷族群,願意赴大陸就業的意願相當高,超過30%。

  這些數據充分顯示,近年來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的優勢的確吸引了很多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和就業。就我個人而言,我是比較鼓勵臺灣年輕人赴大陸創業、學習或交流的。雖然臺灣的創業環境比較寬鬆,但是創業基金不好申請,僧多粥少。而現在大陸不少省市對臺灣青年創業都有優惠政策。但是無論是在臺灣創業還是在大陸創業,我們都要謹慎,要留意經營投資的風險,現在很多青年人都渴望自己創業,覺得只有這樣才算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我認為兩岸的年輕人尤其是到大陸創業的年輕人應該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有一定的經驗積累,比如先去企業工作或是實習一段時間,了解一下自己所要發展的行業是什麼情況,避免眼高手低,紙上談兵。另一個更關鍵的方面是,要對大陸市場有所調研和了解,多參加一些兩岸交流論壇。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臺灣創業者,因為對大陸市場了解得不夠,而碰一鼻子灰。所以,我建議準備創業的年輕人,在行動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比如參加兩岸的青創論壇、通過工作機會多多接觸內地市場等。現在的就業機會和社會大環境都比以前要好,有很多基金或平臺可以支援年輕人實現自己的夢想。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