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兩岸人文內涵 建成綠色人文通廊

2016-05-10 09:58:00    來源:南方日報    

岐江城區段沿岸風景。南方日報記者

岐江城區段沿岸風景。南方日報記者 王雲 攝

  歷史上,在城市的誕生擴展歷程中,大江大河往往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對照現代城市的發展軌跡,江河還承載著其獨特的、厚重的人文內涵。“名城名水”共生的發展模式,在諸多大城市的發展歷程中都能找到印證。

  作為中山的母親河,岐江兩岸孕育了中山城市及其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但是因為諸多的歷史原因和客觀因素,岐江河兩岸人文資源的發掘仍較為欠缺,濱水空間及文化景觀資源管理利用不足,成為提升城市形象和影響力的重要掣肘。9日,中山市政協專門就“岐江河城區段兩岸人文內涵發掘提升”課題開展結題活動,為岐江河城區段濱水空間規劃設計提供了寶貴建議。

  南方日報記者 何偉楠 郭冬冬

  A.現狀

  濱水空間及文化景觀資源利用不足

  岐江河與岐澳古道、岐關車路,共同構成了中山(香山)的歷史文化空間脈絡。岐江河城區段,是指從京珠高速東河橋到南區樹涌涌口段,長度為24.3公里。

  《岐江河城區段兩岸人文內涵發掘提升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介紹,儘管近幾年通過開展岐江河水體治理和一江兩岸景觀的整治與美化工程,岐江河城區河段的水質有了明顯改善,兩岸建築立面、濱河綠化、廣場建設和燈光效果等景觀有了顯著提升,岐江夜遊和岐江兩岸風情旅遊帶,已經成為中山的重要城市名片。但是,和新型城市建設、生態人文城市建設的目標相比,和中山市作為偉人故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相比,岐江河城區段的發掘現狀仍有若干不足。總體而言,濱水空間景觀缺乏特色,相應的管理與利用不足;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乏力;文化旅遊產業水準不高;城市文化中的孫中山文化、商業文化、華僑文化等特質有待強化。

  《報告》指出,岐江河城區段濱水空間及文化景觀資源,目前仍存在管理利用不足的問題。因開發量過大,濱河土地的公共性不足、土地管控力度不足,導致濱河公共空間被大量侵佔。由於缺乏河流藍線規劃調控,岐江兩岸各鎮區在早期土地出讓時,缺乏有效的統籌和控制,土地權屬劃定缺少公共濱水空間的概念,不少用地權屬線直達江邊,沒有預留必要的緩衝空間,這大大增加了後期規劃、建設管理的難度。除現有岐江夜遊河段外,岸線資源利用仍較隨意、粗放,浪費了寶貴的岸線資源。岐江河城區段坡岸建設方式單調劃一,岐江兩岸景觀單調,缺乏濱水休閒遊憩空間,岸線基本失去生態功能,河流生態系統變得單一、脆弱,兩岸濱水空間不能完全體現出當地的景觀特質和人文遺跡。

  岐江河城區段還存在濱河道路交通系統不完善、從濱水空間到山水城市的整體考慮不足等問題。目前,一些大型工業項目、亂搭建廠房與沿河興建的民居等,成為阻斷濱江道路的主要障礙。濱江道路等級低、不連貫、不成系統,影響了市民使用和親近濱水空間。目前,除了城區(東明橋—中山二橋段)、板芙等鎮區有里程較長的濱江道路之外,其餘河段兩岸缺乏濱江道路,對城鎮交通、濱江資源利用、居民和遊客親近濱水空間造成障礙。

  此外,《報告》認為,目前岐江河城區段還存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乏力、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缺陷等問題。

  B.目標

  打造“十三五”生態人文城市標誌

  應該在什麼樣的基本思路下,發掘提升岐江河城區段兩岸人文內涵?

  《報告》認為,岐江河城區段的水體與河岸、腹地,不僅僅是單一的環境要素、資源要素、空間要素、景觀要素、文化要素、品牌要素,更是一個綜合的系統。以岐江河城區段為工作對象開展一個系統的研究,則是基於水環境問題的迫切性、水景觀效應的顯著性、水空間在城市空間中的活躍性,以及岐江河在中山的歷史地位及其與城市的關聯性。

  以課題研究為基礎,通過一系列重點項目的實施,激發城市社會活力的文化與基礎設施建設;強調綠色發展的觀念與應用,作為新型城市建設的綜合性舉措、深化改革的創新性舉措、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報告》提出:將岐江河城區段建設成中山城區美麗的綠色人文通廊,成為中山市“十三五”時期生態人文城市的標誌性成果。

  根據《新型城鎮化規劃》,要發掘城市文化資源,強化文化傳承創新,把城市建設成為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魅力空間。注重在舊城改造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風格和傳統風貌,促進功能提升與文化文物保護相結合。

  《報告》指出,加強對岐江河城區段兩岸人文內涵的發掘提升,應創新城市建設發展的對象體系,以一河兩岸及其腹地為城市建設發展的統籌考慮對象,打破傳統的城市建設功能空間分隔,以自然山水與城市歷史人文要素為主線構建城市建設重點工作對象。凸顯生態文明建設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城市規劃建設主管部門相應的工作應超越傳統的景觀、生態、交通等專項規劃,探索綜合性空間規劃的新技術與新理念。

  岐江河城區段兩岸人文內涵發掘提升的課題內容,除規劃局外,初步考慮涉及國土、環保、水務、交通、園林、旅遊等職能部門。《報告》認為,課題的開展,還有賴於創新城市建設發展的管理體系,建議以課題為試點,打破部門條塊分割,創新多部門聯動的協調工作,發現問題,探索城市管理制度創新之道。

  《報告》認為,工作層次上,市政府應儘快理順管理體制,以創新城市管理水準與保障機制為基本功,明確責任主體。成立全市岐江河流域開發領導小組,由國土、規劃、水利、環保、市政、園林、交通、旅遊等多部門組成,對岐江河城區段進行綜合開發。文化主管部門牽頭組建高端專業團隊,高水準研究發掘中山市城市歷史文化內涵,開展中山市岐江河兩岸歷史文化遺產以及文化旅遊資源的調查、評估、研究,為整合提升利用提供堅實的基礎。

  C.建議

  推動城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

  對於建設岐江河城區段綠色人文通廊的任務,《報告》給出了幾點建議。

  《報告》認為,打造岐江河兩岸文化旅遊的城市品牌,需要從歷史傳承、手法創新以及宜居生活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應注重民俗文娛活動與旅遊節點再打造,弘揚嶺南魚米之鄉飲食文化,繼續發揚當代絲綢之路商業文化;應著力推動歷史城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保護歷史城區“山—水—城”格局,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以及文物古跡的保護,並促進歷史建築的活化與再利用,打造名城歷史文化展示路線。

  《報告》建議,依照不同河段的空間性質及功能定位,將道路系統分成“鼓勵到達,限制到達、改善到達”等級別。將區域交通導流至河岸週邊的主要幹道,再設置低層級的濱水景觀路,分隔原較大的車流量、弱化沿河前進的濱水交通,完善兩岸濱河區域車行體系;同時建立慢行、連貫的岸線步行體系,設置完整的觀賞步道、休憩平臺、自行車綠道和公交站點系統,並將其融入兩岸的濱水景觀設計中;完善水上旅遊路線,讓城市和居民重回水岸邊。通過現有河涌的增加和改造,搭配水質凈化提升,將“水上巴士”路線延伸至不同性質地段的河涌,形成循回觀賞遊線,展示濱水景觀風貌,增加水岸空間的可達性和市民親近水岸的頻率。

  《報告》建議,應重視整治及保護岐江河兩岸的水生態環境。加強岐江及其內河涌管理工作,應厘清管養權屬,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與機制,強化管理,加大內河涌建設與維護管理的投入,促進日常維護清淤成為工作新常態。大力推進濕地公園建設與水岸生態功能恢復,控制工業與堆場岸線,優化岸線功能佈局。

  聲音

  市社科聯主席胡波:

  要重視挖掘岐江文化內涵

  伴隨著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基建的落地,中山將來面臨著諸多機遇,同時也是挑戰。我們在這個時候提出岐江河城區段兩岸人文內涵發掘提升研究,非常有前瞻性和必要性,涉及未來整個城市的形象提升。

  其中,著重挖掘岐江河的文化內涵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歷史、文化、藝術、社會和政治等方面,做好這項工作才能進一步提升一河兩岸的價值。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山人去廣州都是坐船的。但是在過去這些年,我們對水路或者說黃金水道的利用比較忽視,但水路是可以當成一種旅遊資源進行重視和開發的。最近,我們也在做岐澳古道的研究,老中山人如何通過這條路去到珠海、澳門或是海外?這樣的探討非常具有歷史、人文和旅遊價值。此外,包括岐江河的水民俗,兩岸的社會構成、歷史建築等內容,都值得我們去進一步挖掘。

  在具體做法上,我們要去做加法。比如水上和岸上,我們要用動靜結合的視角去看去研究。同時,有了好的概念,也要有好的策劃和創意。中山為什麼留不住人,就是沒有好的東西讓人留下來。我們要去整合現有的資源,對現狀做些適當調整,把有價值的東西留存下來。

  樣本

  廣州長堤:

  串聯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海絲”城市標誌

  珠江長堤之於廣州,正如岐江孫文西路之於中山。

  歷史上珠江長堤東起海珠廣場,西到人民南路粵海關,全長2.2公里(長堤核心段),自建成之日起就是廣州最繁華的地區之一,記載了廣州城市近代化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為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地區價值與城市品質、強化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廣州市在去年下半年啟動了《長堤更新計劃》的研究課題。初步方案包括新建海珠步行橋與沿珠江有軌電車、重要商業建築業態恢復與建築面貌整修、公共空間整理等。該方案實施之後,長堤地區的豐富歷史資源將連接成網路,極大地提高可達性,豐富功能與趣味,最終成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城市的重要標誌。

  長堤地區的諸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等,由於歷史更疊和城市環境背景的變化,有些已經失去原本的業態,空余建築本身處於低等級的消極使用狀態。更新計劃實施之後,長堤地區的歷史要素相互連接成網路。建築本身珍貴的歷史價值將被良好開發,形成新的具有活力的使用狀態,其歷史價值因此可以被充分認識,並融入城市背景之中。圍繞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的利用,帶來區域價值的整體提升,提升社會總體效益並能夠帶動周邊建築的高品質建設。

  長堤的更新策略有利於並且依賴於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現代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節點,長堤計劃推動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加快廣州市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文化體制的改革,使廣州市實現經濟和文化的良性互動。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