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卿:經濟刺激政策應當逐步退出

2010-02-02 11:0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編輯:程軼文
  2010年,可能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形勢最為複雜的一年。

  剛剛走完艱難的2009年,正在回升向好的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著部分內生動力不強、行業產能過剩、資產價格不斷攀升、通貨膨脹壓力、金融系統性風險、就業難等現實問題。

  2009年,中國政府以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使經濟率先走出危機。2010年,隨著經濟回歸常態,如何進一步啟動居民消費、平衡經濟結構、實現增長方式轉變則亟待破題。

  面對如此諸多焦點和熱點經濟話題,近日,《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專訪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他認為,進入後危機階段,我們所面臨的困難、挑戰和潛在風險比金融危機衝擊階段甚至更多,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如果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把握不好,有可能使經濟回升向好的形勢發生震蕩,可能導致經濟增速在短暫恢復甚至兩位數飆升後再次下滑。

  核 心 觀 點

  “目前可能還不到加息的程度,短期內加息弊大於利,未來加息也應該在發達國家之後。”

  “樓市和股市價格飆升,勢必催生資產泡沫,一旦破裂,將使經濟復蘇毀於一旦。”

  “今年我國肯定會遭遇結構性通脹,不可輕視流動性過剩、居民必須消費品價格上漲等通脹風險。”

  “估計至少有1000億美元是短期資本流入所致,顯示熱錢回流趨勢已經形成。”

  短期內加息弊大於利

  《中國經濟週刊》: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步復蘇,有人開始總結“4萬億計劃”的得失,並強烈呼籲儘快退出,否則後果難測、結構難調。您如何看待上述觀點?

  尹中卿:我認為,在後危機階段,我國經濟增速不會像一些人的樂觀分析那樣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通道。實際上,2010年GDP增速既有大起的風險,也有大落的風險。大起得越快,大落得也越快。

  如何避免從“V”型回升演變為倒“V”型下滑,甚至陷入“W”型冷熱迴圈怪圈?關鍵看我們怎樣應對。應當本著“無縫銜接,穩定著陸、逐步退出”的原則,把“保增長”刺激政策逐漸轉變為“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控風險”的中性政策,不僅要避免二次探底,同時更要避免經濟過熱,從而實現“√”型增長。

  近來,央行兩次提高“央票”利率,並把存款準備金率提高0.5個百分點。在1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2010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提法沒有再出現,這使得一些機構猜測中國宏觀調控政策開始轉型的步伐加快。

  我認為,上述轉型應該加快,但是目前可能還不到加息的程度,短期內加息弊大於利,未來加息也應該在發達國家之後。2009年GDP增速達到8.7%,第四季度超過10%,這與高強度刺激政策有關。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導致這次經濟增速下滑的內在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並未得到解決,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過度消耗資源和能源等問題,反而更加突出。

  地方融資風險或將致銀行“壞賬潮”

  《中國經濟週刊》:2009年新增貸款的增量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而這類公司總體負債高,盈利能力低,透明度低,監管難度大,其中潛藏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有多大?

  尹中卿: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各地大量興建基礎設施和其他公用設施,資金除來自中央撥款和2000億元地方債券外,地方配套資金和自籌資金主要依靠投融資平臺。許多地方政府通過投融資平臺,把基礎建設和其他政府活動產生的債務信貸化。據有關部門調查,2009年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及其債務迅速增加,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已達3000多個,從銀行貸款餘額由1萬億元上升到5萬億元,接近2009年新增信貸9.6萬億元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70%以上分佈在地級市和縣,要麼以政府所擁有的土地進行質押融資,要麼用綜合收費能力保證項目還款。很多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資本金很少,但杠桿率卻很高,大部分資金使用在自償能力比較低的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建設項目之上,給地方留下隱性赤字和債務負擔,造成財政結構性風險。

    如果地方債務風險爆發,許多項目難免會半途而廢,地方政府融資鏈條面臨斷裂,很多地方經濟發展也可能面臨停滯。最後不僅造成政府還款能力欠缺,也會導致銀行產生大量呆壞帳。

  為了避免地方融資風險,當務之急是建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限額管理和預警機制,密切監控投融資平臺債務情況。強化對地方外債指標監測和風險管理,增強制度約束。同時,要完善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體制。推動地方政府投融資市場化、證券化,鼓勵更多通過債券發行等形式進行籌資。對地方政府債務收支逐步實現預算管理。另外,還要增強地方政府負債行為透明度。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債務管理資訊系統、會計核算和統計報告制度,逐步實現動態監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