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券時報報道 近日有跡象表明,城商行開始加入私募產品發行市場的競逐。由公募經理“奔私”所帶來的私募與銀行合作的理念,已獲得私募業界及相關機構人士的極力推崇,並在實踐中得到應用。
證券時報記者日前從相關渠道獲悉,原廣發基金的基金經理何震已攜手北京銀行發行陽光私募產品。這款名為“匯利3期”的產品,起步投資門檻高達200萬元,主要面向北京銀行的高端客戶發售。封閉期滿半年後定期開放申購和贖回,其運作方式與公募基金的“一對多”專戶理財十分相似。同時“匯利3期”為該行推出的首個陽光私募產品,全國計劃募集資金規模不少於1億元。
北京銀行此次首發私募產品,意味著城商行開始加入私募發行市場。記者同時獲悉,部分私募人士已與南京銀行等其他城商行進行接觸。
對於銀行與私募的關係,北京銀行資產託管部副總經理夏遠洋認為,銀行作為一個企業,所信奉的信條是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提供產品資訊,並和信託、投資顧問聯手為客戶提供服務,也是大勢所趨。 當每人平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時候,越來越多的高端客戶會從銀行產生。而當高端客戶支配的財產越多,其理財意識越強,為了滿足高端客戶的理財需求,陽光私募自然會納入銀行視野。近兩年,隨著私募隊伍的不斷壯大,其聯合多家銀行發行了多款規模累計數億的私募產品。
而對於各類型銀行陸續介入私募產品的發行,深圳某私募人士認為,相比銀行,通過券商渠道銷售私募產品,規模有限且增長空間不大,券商客戶自行炒股,將資產委託他人打理的意願普遍不強。擁有良好客戶基礎的銀行渠道的專業度、公信力更高,客戶的可信賴度更高一些,借助銀行渠道能夠擴大陽光私募的社會接受度。且銀行長期累積併發展的精準銷售功能,使得其產品發行更具效率,有利於私募根據市場環境把握產品發行時間。
此外,該人士認為,私募和銀行合作頻率的加快,與近兩年大批公募基金經理和高管進入私募行業有關。這些原公募人士憑藉其以往的口碑以及在公募期間打下的銀行人脈,得到銀行的認可,是促成了私募行業與銀行系統的對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