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畫
業內人士表示,餐飲業用人工合成魚翅充當真魚翅已經是半公開的秘密。有報道稱,北京有可能是全國最大的魚翅消費市場,每天干魚翅的消費量在5000斤左右,粗略計算下來北京地區每天的魚翅消費額是1個億。工商部門調查發現,一些飯店用合成的澱粉絲冒充魚翅(1月9日央視)。
面對國人的魚翅嗜好,商人重利輕義,竟然把明膠等毫無營養價值甚至有毒的東西改頭換面,賣出幾百甚至上千元的天價,這簡直是在欺騙顧客高價購買餐桌上的“毒藥”。監管部門應當迅速出擊,徹查行業潛規則,保護消費者利益,保證食品行業安全。與此同時,龐大的魚翅消費群體也應反思和檢討,因為畸形需求是魚翅造假的土壤。
首先,國人迷信魚翅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和營養價值。雖然魚翅確實味道鮮美,但只不過是鯊魚的魚鰭,其主要營養成分是膠原蛋白和脯氨酸,不容易吸收。幾乎所有的肉類都含有這些成分,甚至我們日常吃的豬肉、牛肉營養價值比魚翅還高。
其次,魚翅被當成了一種劃分群體身份的象徵物。在古代,能吃魚翅的人也是非富即貴。如今,社會變化和經濟發展催生出不同的階層,高高在上的階層就會通過享用魚翅這種稀有資源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等級。
基於這種特殊的社會心理,即便知道魚翅可能造假,消費者也會慷慨地喝上一盅魚翅,之所以花這份冤枉錢,圖的是這個范兒。這也是很多傳統觀念中的名貴食材被曝出造假風波的根本原因:比如大補的燕窩被曝是用鳥糞熏出來的,致癌物質超標300倍。官方也證實,所謂金絲燕吐血造窩只是人們的想像和傳說。
即便如此,在中國還有很多稀有資源有著跟魚翅一樣的遭遇,比如熊掌、猴腦、鮑魚等。這些稀罕物即便不摻假,營養價值也不一定超過日常蔬菜和肉類。山珍海味穿腸過,營養價值也一般。傳統觀念影響了人們的辨別能力,才導致很多人對其特殊的營養深信不疑,即便這些說法被科學實驗證實為無稽之談。
故此,打擊魚翅造假,除了責任部門依法監管市場,社會觀念也需要更新換代。我們要用科學的眼光去重新認識魚翅、熊掌等,破除籠罩在其身上的虛假光環。否則,只要有市場需求存在,造假者就會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