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國內經濟正處于從外延式的規模擴張向內涵式的結構調整、從投資出口主導向消費主導、從政策刺激向內生增長轉變的拐點。短期內,國內經濟呈現企穩回升的發展勢頭,但復蘇的基礎還不穩固。中長期看,實體經濟仍處於調整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中樞下移難以避免。
一、2013年國內經濟溫和復蘇
2012年三季度以後,我國經濟運作逐漸企穩,主要經濟指標環比出現回升,但宏觀經濟總體仍呈疲弱不振的態勢。2013年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依然較多,外需乏力局面難以得到顯著改善,預計2013年經濟增長略有回升,GDP增長率在8%左右,CPI上漲3.1%左右。
1、經濟增長總體呈現穩中有升
從2009年一季度開始,我國GDP增長率迅速上升,2010年一季度達到12.1%的高點,之後逐季回落,進入2012年後回落幅度加大,三季度只有7.7%。但從環比增速看,2012年前三季度的增速分別為1.5%、2.0%、2.2%,呈逐季走高態勢。綜合看,經濟在調整中正積聚復蘇力量,並在震蕩中逐步趨穩,預計2012年全年GDP增長7.8%左右。
作為經濟領先指標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從2012年8月的49.2%持續上升,至11月為50.6%。與此同時,匯豐PMI從8月的47.6%持續上升,到11月的50.5%。兩個指標均越過了50%的“榮枯線”,表明製造業的景氣程度持續走高。
另一反映實體經濟增速指標的工業增加值增速緩中企穩。2012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從月度看,在8月降至8.9%的低點後,其後各月的增速呈逐月上升態勢,顯示工業增速緩中企穩。隨著去庫存化的加快,工業生產景氣將繼續回升,預計2013年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1%左右。
2、“三駕馬車”逐步易位
投資方面,2012年1-11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20.7%,增速比上半年高0.3個百分點,已連續4個月增長,考慮到價格走低因素,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速更快。
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一方面,國家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另一方面,2012年出臺的總額逾萬億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效應將逐漸顯現,同時隨著保障房建設力度加大,將衝抵房地產市場調控帶來的投資增速回落影響,預計2013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1.5%。
消費方面,2012年1-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2%,扣除價格因素,已連續4個月增長。
2013年,促進消費增長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隨著收入分配改革推進,居民特別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望增長較快;二是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特別是隨著廣大農村地區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的推廣,人們的消費潛力將得以逐步釋放;三是隨著降低關稅、財政補貼以及各項促消費政策的推出和落實,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預計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4.5%左右。
出口方面,週邊市場需求下行、綜合成本上升導致我國外貿出口呈現持續乏力態勢。2012年前11個月,出口僅增長7.7%,全年10%的增長目標已無望。2013年上半年,出口難有明顯好轉,但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漸復蘇,以及各國新一屆政府渡過磨合期以後,我國的對外出口形勢在下半年會逐漸好轉,預計出口增長率在8%左右。
3、政策和改革紅利將促進經濟發展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總體方案即將出臺。國家將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準、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低保群體保障水準,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等,從底端推動有效消費需求的形成。目前已有貴州、江蘇、甘肅等多省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計劃,預計將對家電、汽車、房產、醫療、餐飲、文化傳媒、旅遊商業等行業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
財政政策繼續趨向積極。2013年,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改善支出結構,加大財政補貼力度。財政赤字預計達1.2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50%。國家將繼續加大教育、醫療、民生、保障方面的支出,配合城鎮化建設,加大基礎設施、民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投資支出,在基礎建設領域形成有效的投資拉動效力。
結構性減稅穩步推進。首先,作為結構性減稅重要步驟的“營改增”將在行業層面和區域層面同時推進。其次,進一步降低消費稅、進口商品關稅等稅率,減輕消費者負擔。第三,將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城市維護建設稅逐步融入消費稅,降低稅負,推動汽車消費增長。第四,取消和免征多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加快費改稅進程,切實降低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的負擔。
金融綜合改革逐步深入。2013年國家金融改革將繼續深化,重點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國家在溫州、泉州、前海等區域金融綜合改革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整合地方金融資源,建設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規範民間融資、發展地方金融機構,破解一些重點區域“民間資本多、投資難、中小微企業多、融資難”等突出問題。這將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新型城鎮化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引擎。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在動力,是推動各項改革的戰略突破口,也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新型城鎮化將以推進農業人口市民化為主要方向,並將呈現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新特點,進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中國經濟深刻轉型,建成美麗中國。預計新型城鎮化將會產生龐大的汽車、能源,以及家電、電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等日常生活消費品的需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市政水利建設、現代農業、環保、教育、醫療、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以及老齡化產業等市政民生相關的投資仍將繼續增長。
4、“穩貨幣+寬信貸”政策護航
從資金面來看,2012年11月最新數據顯示,當月M0、M1和M2同比增速漲跌互現,基本符合市場預期,全年M2增速可望實現14%的增長目標。
2012年11月新增信貸略低於市場預期,但較上月有所增長,結束了連續兩個月的下降,總體保持穩定。預計全年新增貸款突破8.2萬億元,僅次於2009年9.59萬億元的天量投放。
2013年,貨幣政策將穩健中性,繼續保持穩貨幣、寬信貸格局。以寬信貸為穩增長保駕護航,以信貸引導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2013年M2增速預計保持在14.5%左右,當年新增信貸投放將在2012年基礎上略有增加,預計將在9萬億元左右。
社會融資規模會有適度擴大。2012年1至11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4.15萬億元,預計全年在14.5萬億元以內。從結構來看,社會融資表現為“一降兩升”,即銀行貸款佔比下降、表外業務和直接融資佔比上升,變化趨勢值得關注。預計2013年社會融資規模在15萬億元左右。
2013年,預計存款準備金率或將適度下調,但降息的可能性非常低。準備金率可能適度下調1到2次,每次0.5個百分點。雖然國內基準利率相對較高,存貸利率也有下調空間,但考慮到2013年物價總水準相對不高且較為穩定,利率調整在年內並不十分迫切。
二、中長期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儘管當前實體經濟層面數據顯示經濟企穩態勢逐步明朗,但從發展的角度看,我國經濟歷經多年高速增長以後,人口紅利逐漸消減、原有的改革紅利釋放完畢,勞動力成本上升,基礎設施投資潛力減弱,技術引進所帶來的效益降低,資源約束逐步增強等因素,都將促使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中樞下移。
第一,出口紅利效應減弱降低對經濟的貢獻度。在全球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背景下,隨著人民幣升值壓力上升及要素資源價格的上漲,我國出口企業將受到“雙重擠壓”,勢必削弱以成本優勢為核心的“中國製造”產品的競爭力。據統計,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國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平均達10%以上。2000至2007年,月度出口增速均值超過月度進口增速均值約4個百分點,而2008年至2012年11月,月度進口增速均值則反超出口增速均值約1個百分點,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明顯回落。
第二,人口紅利拐點顯現推升勞動力成本上升。數據顯示,1982-2000年期間,人口紅利因素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度高達27%;2000-2008年期間,每年實現的GDP中人口紅利的貢獻度也超過10%。當前我國已經步入超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人口老齡化加速,適齡勞動人口逐年減少,勞動力成本逐漸升高,人口紅利正逐步消失。一方面,適齡勞動人口逐年減少。“十一五”期間我國勞動人口年均增加2073萬人,比“十五”期間減少322萬人。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預測,2015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2.21億,年均增加860萬人,老齡人口比重將達16%。這將導致勞動力資源逐漸減少,繼而助推勞動力成本上升。
第三,轉型壓力下的企業利潤增速低位徘徊。經濟結構優化和調整給製造業帶來陣痛在所難免。從企業經營情況來看,產品價格下降使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增速快於主營業務收入增速,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巨大壓力。2012年4月份以來,PPI持續為負,且呈逐月走低態勢,2012年1-11月份為-1.7%。同時,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與業務成本增速之差也持續為負,從年初的-0.2%,擴大為11月份的-0.3%。產能過剩情況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蔓延,在傳統產業中,已經從鋼鐵、電解鋁和水泥等行業逐漸擴展到焦炭、電石、鐵合金等行業。新興產業中的風電、多晶硅、光伏等先後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局面。2012年1-11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僅為3.02%,遠低於2011年的25%,預計2013年利潤增速仍將低位徘徊。
第四,短期內消費對經濟拉動的主導作用難以顯現。在經濟從政策刺激向內生增長轉變的調整期,經濟增長中樞必然下移。一方面,以消費拉動為主導的經濟必然不是高速增長的經濟;另一方面,短期內消費拉動經濟的主導作用尚難以顯現。一是我國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方面還不完善,居民防禦性儲蓄增加造成消費率低。目前我國社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佔比為3.7%,遠低於發達國家10%左右的水準;2001年以來,我國儲蓄率上升有所加快,2011年達到30.5%,而消費率則出現持續下滑態勢,2011年僅為49%。二是住房、教育等硬性需求制約著人們的消費能力。近年來,商品房銷售額佔城鎮居民總收入的比重迅速攀升,2005年達到25.41%,2011年上升至35.7%。三是收入分配不均衡,居民報酬佔比下降,百姓實際購買力提升乏力。2003-2010年,我國國民收入中勞動者報酬佔比由49.6%下降至45%,企業盈餘由20%提高至27%。四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困難,難以形成新的消費群體和消費需求。短期內,這些制約消費的因素尚難以解決。
未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消費等內生增長效應的逐步顯現,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將真正得以轉變,經濟增速將逐步趨穩,但增長中樞下移難以避免,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將難以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