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匯改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要一步

時間:2010-07-22 12:23   來源:新華網

  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5週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佈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7802。相對於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前,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約22%。

  7月21日,亦是央行重申匯改後首個交易日的“滿月”之日。一個月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有升有降,雙向浮動趨勢明顯。

  中國央行於今年6月19日宣佈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央行新聞發言人明確表示,2005年7月建立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根據中國國情和發展戰略作出的正確選擇,是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特別是加入WTO後適應新的發展和開放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中國的既定政策。此次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仍是這一方針的繼續。”這位發言人說。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經歷了由單一固定匯率到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存的雙軌匯率制度,再到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演變。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所所長張燕生說,人民幣匯率機制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從來沒有動搖過,2005年7月21日宣佈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這一進程的重啟。

  “2005年以來的匯率機制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中國通過可控的漸進式的自主升值,使國際收支失衡情況有所緩解,在微觀層次上推動了企業的轉型調整,並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的努力。”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說。

  2005年匯改啟動以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按照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原則以我為主有序推進,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框架和內涵不斷得以完善,動態趨向合理均衡匯率水準的機制逐步形成,匯率定價更加依照市場供求關係,匯率形成的市場機制不斷完善。

  匯改啟動兩個月後,央行宣佈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從原來的1.5%擴大到3%;2006年初,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方式改進為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計算得出;2007年5月,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其間,外匯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外匯市場日趨活躍,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小碎步”升值,相繼于2006年5月“破8”,2008年4月“破7”。

  相比5年前,2010年6月19日央行重申匯改時,中國經濟發生巨大變化。與此同時,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中國經濟從“最困難”之年步入“最複雜”之年,面臨諸多“兩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這是繼續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重大舉措,更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金融市場的穩定,實現宏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央行副行長胡曉煉說。

  央行新聞發言人表示,進一步推進匯率機制改革有利於促進結構調整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利於維護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有利的國際經貿環境。“符合中國長遠和根本的核心利益。”

  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到2010年初,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4.6%。

  胡曉煉指出,當前實行有管理的匯率制度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市場體制完善進程、金融監管水準提高和企業承受能力相適應,應繼續堅持。記者安蓓、王亞光、姚均芳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