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的出臺,宣告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城鄉二元制戶籍結構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許多專家表示,此舉不僅有利於社會公平正義,更有望推動城鎮化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從戶籍改革入手,打破城市二元結構,不僅是還權、平權之舉,更是經濟、社會發展之路。多少年來,城市成為一塊“洼地”,聚集了各種優質資源,創造了較為理想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使之對各類生產要素具有更強的引力,保障了城市的繁榮。將非農民戶口人群擋在城外的戶籍壁壘,A面保護了城市,B面又限制了城市。隨著戶籍改革一步步向縱深推進,堅固堡壘一個個被攻克,農村轉移人口進城從“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到“朝發夕至”是題中應有之義。拉動內需、帶動投資、推動GDP增長,城鎮化紅利是中國未來經濟的增長點之一。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預言,中國的城鎮化將是影響未來世界經濟的兩件大事之一。
城市是一塊“洼地”,也是一座“圍城”,有的人想進去,有的人想出來。戶籍制度改革讓想進來的容易了,想出去的呢?“逆城市化”早就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現,甚至還出現公務員將戶口遷往農村的現象。一些人選擇離開大城市,或出於生活成本考慮,或不滿于城市生存環境,或受到利益誘惑。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涌入城市打工,但沒有完全融入、適應城市生活的農村轉移人口,有選擇“落葉歸根”的偏好。對於這些願意到農村生活或回到農村的人,戶籍制度改革有沒有給他們留下空間?能不能買小產權房、買宅基地建房、享受農村基本公共福利等等,都是決定他們能否“逆襲”成功的關鍵因素。這裡涉及農民宅基地、土地流轉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明確與規範,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各得其所。
上述所及只是正常逆城市化,必須警惕的是非正常“逆城市化”。定勢思維容易把農村想像成為城市的“棄地”,權利與福利的“荒地”,事實並非如此。一方面,隨著地方經濟發展及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土地越來越值錢,農民身份的“含金量”越來越高。尤其在城市周邊或經濟發達地區,農業戶口遠比非農業戶口搶手,農村大學生畢業之後想將戶口遷回都不容易。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長期對農村傾斜,使得農村也有城市享受不到的福利,如種糧補貼。一些地方就曾出現“非轉農”的“半農民”、“假農民”獲取土地收益現象。除了土地收益,教育、醫保等公共福利也一樣存在被鑽空子的空間。譬如,向農村傾斜的優質教育資源(如重點高中學位),就很容易被戶口遷到農村的“城市移民”拿到手,因為他們的孩子成績優於農村孩子。隨著雙向流動的頻繁,我們對城市居民向農村無序流動、與農民爭利的現象也不能掉以輕心。
戶籍制度改革既要保障城鄉間合理流動,城鎮化與逆城市化並行不悖,也要出臺相關政策,保障農民既有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斷了那些覬覦農民利益之徒的非分之想。(練洪洋)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