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近兩年,北京全市至少有20多個政府部門推出官方APP。這些政府APP涉及各個生活領域,不過,記者體驗17款政府APP發現,這些APP的下載量“冷熱不均”,有的僅有幾十次下載量。同時,一些政府部門開發的APP更新不及時,或者在手機系統升級之後無法使用,成為實際的“僵屍APP”。(3月23日《新京報》)
各政府部門紛紛試水官方APP是積極嘗試。此類項目,不僅是為了尋求公共職能在移動網路內延伸,也展示服務型政府的現代意識。然而,在數字辦公、線上履職等等主流話語的浸潤下,各式各樣的政府APP競相推出,卻有不少與其說是迎合真實需求的應勢而為,不如說是主推者一廂情願的單方面行動。正是基於此,我們看到了,諸多這一類型的手機應用,或者無人問津,或者淪為“僵屍”。
政府APP從其出身上看,更多還是試驗性質的。它們多數不是誕生於成熟的思考以及嚴謹的評估,更多是一種從眾與跟隨。而就其功能而論,看似新穎的各類APP,其實並無太多的獨特性,多數時候只是在複製、搬運著官網平臺的既有資訊或功能……這背後值得反思的一種現象是,職能部門言必稱“移動互聯”,卻是在追求一種框架式、形式意義上的存在,而並不真正在乎形式背後的實質價值。
“僵屍APP”,所折射的仍是一種對“移動網際網路化”的誤解。也即,簡單將自家APP的有無,視作轉型升級與否的標誌;卻忽略了“移動網際網路化”更重要的內涵,是開放、分享的精神特質,以及聯通、整合的實現路徑。從這個角度看,一些公共職能機構,利用業已成熟的流行軟體就可以來服務公眾。如果不惜重金未經評估“另起爐灶”,跟風開工新產品,卻淪為“僵屍APP”,那可以說,各行其是的政府APP,背後還是一種排他性、封閉式的公共身份。
“移動網際網路化”,無疑價值正確。政府部門固然可以躍躍欲試,可是在此過程中,也要更多考量投入與產出,要考慮費效比才是。從前期開發,到運營維護,直至修正迭代,APP燒錢不可謂不甚。APP荒廢破敗,實在是巨大的浪費。而APP的推廣和維護,也都不是傳統職能部門的長項,但是市場上不少產品公司卻已經有很成熟的產品和運營模式。真正理解“網際網路”的開放平臺和平等分享內涵,尊重市場格局、善於整合借力,才可避免“僵屍APP”的尷尬。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